`

谁在说谎?(转载)

阅读更多
“先知”厄匹门尼德曾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这句话让厄匹门尼德和其他的克里特人都陷入了一个困惑、无奈的语言境界怪圈中。
在古希腊的众多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希腊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厄匹门尼德的“先知”。一天,他在讨论到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断言到:“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这句话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大家推敲来推敲去,结果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先知”本人也是一个克里特岛人,如果他这句话是真的,那就证明了起码他还是一个诚实的人,因为他坦白地承认了他们克里特人(包括他自己)都是说谎者,那他就不是一个说谎者,那么他的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的断言也就不是完全准确的;但如果他这句话是假的,那就说明克里特人并非都是像他所说的那样都是说谎者,那他这句断言当然也是错的。

    到底是谁在说谎呢?

    这句话让厄匹门尼德和其他的克里特人都陷入了一个困惑、无奈的语言境界怪圈中。这个语境怪圈有个专门的称谓,那就是——悖论,而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则构成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悖论——“说谎者悖论”。

    激动的心情是否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悖论”的由来

    那么,悖论又是什么呢?

    “悖”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在《墨子》中,是指命题中包含自相矛盾或自我否定。但“悖论”一词则源于英国,英文对悖论的概括是较为全面的,意思是指“同人们通常的见解相抵触的理论、观点或说法”。它既用来表示超凡脱俗、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即所谓“佯谬”),也用来指称违背常理、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即所谓“谬论”、“两难论”),以及“自相矛盾的语句”。此外,也有人把悖论称为“逆论”、“反论”。悖论在物理学中又叫“佯谬”或“疑难”,如“光速佯谬”、“双生子佯谬”、“引力疑难”等等;在哲学中则把它叫做“二律背反”或“辩证矛盾”。

    具体地说,悖论指的是两个相反或相互矛盾的命题,从正面论证则其反面成立,从反面论证则其正面成立,即一命题A,如果承认A,可推得非A;反之,如果承认非A,又可推得A。用最简单也是最流行的解释就是:悖论就是这样一个命题,由它的真,推出其为假;而由它的假,又可以推出其为真。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几句话:

    1、“此时此刻,我的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任何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3、“A和B是不可比较的。”

  这样的表示强烈的情绪或十分肯定的判断的句式,也是我们都经常会听过或说过的。乍一看,这些话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我们再对之进行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破绽和矛盾之处。

    先来看第1句话“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的本意是想形容人的心理上的波动程度——厉害到语言都无法去表述了。但是,这句话本身不正是一种语言表达吗?换言之,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结果还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了。所以,这种心理波动又怎么能够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第2句话“任何东西都是不可知的”就更成问题,既然任何东西都是不可知的,可我们所说的这句话不正是属于一个可知的范畴了吗?因为它让人们知道了“任何东西都是不可知”的这一观点。因此,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正确性也就无法确定了。

    再来看第3句话,如果是你说了“A和B是不可比较的”的话,那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接着有人问你“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不可比较的呢?”你将怎么回答?你如果这么回答“因为我做过了比较,所以才得知它们是不可比较的”,那么,你就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你不是说过A和B是不能比较的吗?

    所以,以上这几句话都包含了悖论在里头。

    悖论又可分为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两种。

    语义悖论:如果从一个命题为真可推断出其为假,从其假又可推断出其为真,则这个命题就构成一个语义悖论。如某人说的“我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语义悖论,因为如果某人这句话是真话,那就可以推断出某人所说的一切确实都是假的;但如果他的这句话是假话,那就证明他所说的一切并非都是假的,其中可能还含有真的在里头。

    本文开头的说谎者悖论也是一个语义悖论,但那里面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因为,如果厄匹门尼德说的是谎话,也只是说明有一个克里特人即厄匹门尼德在说谎,由此并不能推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也就是说,由它的假,不能必然推出它为真。由于厄匹门尼德的断言作为悖论尚有缺陷,所以,后来就有人把它改为“一个人承认自己说谎”或“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才构成了一个真正的语义悖论——由其真可以推出其假,由其假可以推出其真。

    逻辑悖论:顾名思义,这种悖论很明显地涉及了逻辑的范畴,即在同一议论中同时承认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都是真的。具体地说,如果一个语句中既可以证明A的肯定,又可以证明A的否定,而且其中又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甚至是混乱,则我们说在这个语句中含有一个逻辑悖论。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为了首先博得爱迪生的好感,这位年轻人信口开河说:“我即将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任何物品。”爱迪生听后,微微一笑,说:“好吧,请你先回去制造出一个能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再说。假如造好了,那你就可以到我的实验室来工作了。”年轻人听了这番话,立刻满脸通红,马上向爱迪生道歉,并且不好意思地离开了。因为这个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话里有很大的漏洞,所以才会被爱因斯坦将了一军:任何溶液总是得用器皿来盛放的,如果这种溶液真的能溶解一切物体,那到底有没有能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有能盛放它的器皿,那它还称不称得上是万能溶液?

    从这个年轻人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出里面包含着一个很明显的逻辑矛盾,所以,它也是一个逻辑悖论。

    有人认为悖论只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人在玩的语言游戏,是一种胡搅蛮缠的诡辩术而已,根本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甚至还有人把悖论当作是一种语言上的病变和癌症,对之谈虎色变,这些看法其实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悖论的提出和解决,是人类智慧的闪光,是科学发展的酵母。两千多年来,研究和解决这些悖论,是被社会科学方面的语言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视为最激动人心的课题之一。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