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群体规范扼杀创造力

 
阅读更多
转自:http://article.yeeyan.org/view/81933/41217
创造性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财富,原因很简单:一种超越正统学说的观点拥有收获财富,名声和地位的力量。因此,商业、科学、教育以及艺术组织,都经常谈起他们如何想要培养创造性。

遗憾的是,群体很少能够激发伟大的想法,因为身处群体中的人们被群体规范强力地定型了:这种不成文的规则描述了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该是什么样以及他们该如何行为。规范像真正的法律一样影响人们对于正确和错误的信念,但不会有永恒的或者透明的成文规定。

创造性的敌人

这些不成文的规则或者“群体规范”极微妙地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所以如果不是细心测量,很难发现改变。在一项经典的群体规范的实验研究中,被试们被随机安排在保守的女生联谊会和比较自由的宿舍(Siegel & Siegel, 1957),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那些安排在自由氛围宿舍的学生们变得不那么保守了,因为群体规范渗透到了他们的意识。

规范不仅像野火一样传播,群体甚至不需要制定规范,人们就会因为微小的鼓励而顺从其他人。在另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人们被丢入另一群陌生人中,那些陌生人否定被试们自己的感觉从而促使他们顺从于其他人。当需要简单地判断一条线的长度,被试们很高兴他们与群体中其他人一致,尽管从他们自己的判断来看群体明显是错误的。

在同一个盒子内思考

规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社交世界,在于规范我们彼此的行为。在很多方面规范具有有益的作用,它加固了社会基础,避免社会陷入混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是创造过程的敌人。

当要求群体创造性地思考而他们常常失败的原因在于内在的规范以最外在的方式限制了他们。最近一项由Adarves-Yorno et al. (2006)进行的研究中很明显地揭示这种效应,他们要求两组被试创造一张海报,同时隐晦地给每一组设定了一种规范:在海报上使用更多的文字或者使用更多的图画。

之后两个组分别判断另一组的作品,被试们将创造性等同于他们自己的群体规范;“文字”组根据文字的多少来排列海报的创造性,而“图画”组根据图画的多少来排列创造性。因此,群体中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决定了内部成员的创造性思考。事实上群体因为顺从而重新定义了创造性。

在同一实验的另一个部分,当强调的是人们的个性而非群体成员关系时,实验结果反过来了。创造性的含义变成了与众不同,与群体规范不一致。当从看不见的群体的镣铐中解脱出来,人们突然记起了词典中创造性的定义:超越传统。

骆驼是由委员会设计的马匹

因此,学校当然扼杀了创造性,政治家们当然争夺中间地盘,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当然都相同,而且我们所有的主要街道当然都一样。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工作。而且特别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掌握和控制世界的群体数目少了。这些群体自然扼杀了创造性,或者至少重新定义了创造性。

群体内的创造性是不可能的,不过,需要做的是冲破一切困难跳脱出来。想出一些真正的新事物常常意味着必须离开群体,向着新的地平线进发。所以如果你真的觊觎创造性,那么最好遵循这样的法则:自己单干。

PS:
为什么国内一直说创新,却一直无法真的落实,这是整个社会的体制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少数服从多数,存不下异类(少数派)的社会,创新其实都来自于少数异类,多数人能想到的绝对不会是创新,尊重个体思想自由是这个体制最害怕的,他将导致所谓的社会不稳定,人多(大多没什么独特的意见)其实反而能容易达成一致性,少数几个人分歧会较大。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