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owuyi
  • 浏览: 1487686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什么是哲学,兼谈如何理解道德经

 
阅读更多

摘要:软件之道软件之德

哲学是科学家的宗教,宗教是百姓的哲学。参阅:老子的软件之道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哲学是解决自然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只好求助于宗教了,因此许多伟大的科学巨匠最终都成了虔诚的教徒。

但是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哲学的领域不断受到挤压,它似乎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但我相信哲学将永远存在,并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当人类知道的越多时,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先哲,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了无尚的东方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它反映了东方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它的高度抽象,使得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啊;因此军事家认为这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政治家认为这是一部有关权谋的经典,武术家认为这是一部武林秘籍……

但是由于道德经成书年代久远,文章言简意赅,加上概念的高度抽象以及文字和词语的历史变化,使得人们很难理解它内容的准确含义,甚至造成很多误读和误解,例如:

绝学无忧。很多人翻译为放弃学习就没有忧患了,这真是对老圣人天大的亵渎,他老人家就是管理图书的,几乎研读了当时所有的书籍和典章,是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孔子曾经向他求救;他怎么会提出这样愚昧的观点呢,绝无可能啊。

其实很简单,绝学无忧就是说“最高的学问就是无忧无虑”,换句话说“无忧无虑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多么深刻!参阅:设计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理解道德经并不困难,我们首先要掌握书中定义的一些高度抽象的名词和概念,然后再理解老子的一些基本思想,这样读道德经就没有困难了。

名词概念: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概念,我认为它有两个方面含义,首先从“无”的层面看,道代表一切事物(这事物既包含物质亦包含精神)的根本规律--天地之始;其次从“有”的层面看,它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万物之母。实际上目前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已接近证明老子宇宙观的正确性—宇宙之初没有任何物质,只有无穷的能力集中在一点,它扩散开去,两妙后氢元素诞生了,然后是氦元素……,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宇宙就呈现出目前我们看到的样子。

:是道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产生事物的基本动因,它是精神层面的道。

:是道的又一个名字,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粒子,是物质层面的道。

你认真研究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在开篇就首先介绍了上面的基本概念,如果你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后面的章节你就更难于理解了。

“有”“无”还有另外一层概念,它是一个高度抽象了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事物可以代表不同的具体概念;就如我们在会计系统中使用“借”“贷”作为账户行为的一种抽象一样,随着账户种类的不同,借、贷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道”“有”“无”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它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而且适用于意识领域,这是东方哲学思想的高深之处;同时我们要打消对这些抽象名词的神秘感和迷信色彩,实际上哲学必须建立在抽象之上,抽象就必然不具体,因此就不容易理解,甚至产生了反感和不信任,认为这是迷信和伪科学,其实“道”“有”“无”就是一个抽象名词而已,像“借”“贷”一样,毫无神秘可言,总的为这些抽象概念起个名字吧, 不叫“道”就得叫“DAO”了:)。

为了阐明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大道理,就必须先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概念啊。

无为:许多解释都是根据字面的意思,望文生义,实际上忽略的道德经开篇对“无”的定义,无为,就是“无”的行为;也就是道的行为,就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行为,而非按个人的主观意志的行为。理解了无为的这个正确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无为而治了,可不是无所作为就可以治理一切了,而是要认真研究,按照事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进行治理啊,无为更不是不为。

:就是无为,它是道在某种事物上的一种具体行为和表象,亦可称为“道体”。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平等地看待二者,其实他们是“同出而异名”。道通常在无的层面,德则在有的层面;道无形无相,虽有大用但无可用(你不能拿来直接使用,只有正确认识、掌握它的人才能运用它);具体到软件行业,软件之道只是概念、理论、规律和规则,依据软件之道建立起来的软件生产体系(参见:SoftMaker才是软件之“德”,方能在软件领域发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具体功用。

注意“道”和“德”都是抽象的名词,并非我们目前通常理解的道德,更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甚至迷信的东西,只是许多人的不理解和误解,才给它披上了神秘和宗教的外衣。任何事物都有其“道”,都有其“德”,道是永恒唯一的,德却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道有大用却无可用,德无至用却可大用。

道是无形无相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悟,德是由道演化而生,或由我们人类依据对道的认识设计制造,它只能接近于道,但永无止境,越接近道,它的表现卓越,生命力强劲、威力无穷。

另外,我们在道德经中经常发现“婴儿”“无极”“谷”“水”“江海”“朴”等名称,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会导致对全文误解。

实践上它们都是“道”(或者说非常接近与“道”的德)的别名,老子担心“道”过于抽象,于是他老人家从客观世界中选出最具有道性(接近道的)的事物,以此来揭示道的内涵,以便于我们对抽象概念的把握和理解。

这里“谷”是指山谷,“朴”是指天然未经雕琢的美石(玉 -- 石之美者为玉)。

大家可以认真分析研究一下这些事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美好的品质特征?这都是“道”的一种表现,也呈现“道”的一些本质属性,深刻体会你就能有所感悟。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pdf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人生哲学和道德传统2.doc

    人生哲学和道德传统2.doc

    各个哲学概念的理解.doc

    各个哲学概念的理解.doc

    浅谈技术团队管理认知背后的哲学思考-孙玄 .pdf

    浅谈技术团队管理认知背后的哲学思考-孙玄 .pdf

    编程之道(程序员的哲学)

    他 模仿《道德经》、禅宗公案和古代寓言的形式写出了三本很有意思的书:《编程之道》《编程之禅》《计算机寓言-信息时代的启示》(《The Tao of Programming》《The Zen of Programming》《Computer Parables-...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doc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doc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doc

    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论证在哲学中的作用

    论证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将分散的东西编织为一个整体,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共通之处。论证的质量是区分好、坏哲学的关键所在。在哲学研究工作中,要秉承一个开放的哲学观,拒绝标签投递,尊重论证形式的多样性。...

    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ppt

    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强调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质量管理需要正确的理解和选择。 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是一种基于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优秀的概念。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提出了具体的质量...

    什么是哲学的科学性.docx

    什么是哲学的科学性.docx

    unix 哲学.pdf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Unix 哲学

    哲学全书复习兼答题指导.ppt

    哲学全书复习兼答题指导.ppt

    哲学家就餐问题与死锁

    理解死锁的概念,掌握死锁预防方法。 死锁是进程并发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哲学家就餐问题是描述死锁的经典例子。假设有几位哲学家围坐在一张餐桌旁,桌上有吃不尽的食品,每两位哲学家之间摆放着一根筷子,...

    哲学家进餐.c

    哲学家就餐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假设有五位哲学家围坐在一张圆形餐桌旁,做以下两件事情之一:吃饭,或者思考。吃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停止思考,思考的时候也停止吃东西。餐桌中间有一大碗意大利面,每两个哲学家之间有...

    操作系统 哲学家进餐问题 实现 1 输入饥饿哲学家 2 停止就餐 3 显示个哲学家的状态

    用c++实现哲学家进餐问题 哲学家i思考中 1 输入饥饿哲学家 2 停止就餐 3 显示个哲学家的状态 "饥饿哲学家的数目 各饥饿哲学家的编号 输入释放筷子的哲学家编号

    中国传统哲学体会

    中国传统哲学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 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与道德难题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缸中之脑.mp4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意识问题.mp4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图灵测试.mp4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世界是否有规律.mp4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道德难题.mp4 人工智能中的哲学-未来展望.mp4

    哲学家进餐源代码

    实验一 进程同步互斥——不死锁的哲学家问题  (1)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  由于这个是一个按钮...该程序能解决死锁问题及将哲学家的状态用可视化的界面显示出来,所以比较客观的让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实现。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中国哲学史笔记.pdf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中国哲学史笔记.pdf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