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er
  • 浏览: 139452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西南边陲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重读《论语》的个人心得 -「学而第一」A

阅读更多
学而第一

「朱熹注」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说明:朱熹注论语网上已有现成资料,本文不再引用)

 
「解悟」


人生于世,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什么是“学习”呢?具体点,什么是“学”,什么又是“习”?


婴儿学话谓学,幼儿学步谓学,少儿识字知意读圣贤书也谓学。所以,但凡从未知到有知的心灵过程,皆可谓之“学”——这是学字的含义。当然,小孩见父母吵嘴,迷惑沉思也谓“学”,因思有所得……长了见识。


人生不可能没有学习,学,是必然的,不由自主的,也是无法抑制的——除非天生植物人。


所以,学而第一,人生成长之必然的第一位。

圣贤之学,过来人之语,同为人类,权且相信他们所说自有道理。自大的我们,姑且一读古文,思之想之,切实行之。或许,我们会有所收获,我们会眼界开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悟」


一般来说,学东西确是有些辛苦的,特别是别人强迫你学时(譬如父母),而如果你又刚好没那兴趣,甚至没那能力时,那就跟上刀山下火海差不多了。


小学里的课本学习差不多就是识字、造句、做算术、背外语、读课文,老师教得好,自己学得认真,没怎么觉得难,也就没怎么觉得苦。倒是偶尔对词汇理解到位,造句用词贴切,老师表扬,心中喜悦,算术做对了,看见满满的红勾勾,也蛮高兴。


下课了,玩游戏。打鸡棒、拈石子、躲猫猫,输了不服气,训练思考努力提高技艺,赢了自然喜悦滋味上心头,这也是学,也有习之不倦。


上初中高中,学的东西多了,但大多都是知识性的东西。懂得化学变化,会计算自由落体,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并不能指导自己如何立身处世,如何自尊自强,也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明社会的爱心。


但无论如何,学了的东西,当因各种原因而习有所得,则必心悦之。故子曰,不亦悦乎?——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也有喜悦的时候吗?

有朋自“远方”来,当然是稀客了,大老远的跑来看你,不是知己,也是好友。当然了,如果你胸襟宽大,普通的朋友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情谊难得,不也是一件乐事吗?不必太势利,远方来的朋友肯定不会多,经济上应该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即便你比较穷,君子恬澹之交,吃的就随便些,主要是彼此投缘,心情舒畅,这才是真情交友之道。

愠者,心中有怒但未发,“含怒”的样子,就是有点生闷气,生气转向生怒,但又隐忍没有发作出来。


“人不知”本来没什么好生气的,不知道你的人多着呢,你气得过来么?此处特意提出人不知而不愠,应该是指朋友不能够了解到你深层次的东西,而你知道人生知己难得,心中并未因言不及意生出闷气来,化解将生之怒于无形,也是为君子。君子的修养,由此可以略一验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学”的要点。


这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数学,最好要懂数学的原理,要想写好文章,字词的含义应该理解透彻,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则必须首先把问题搞清楚。有句经典的俗语:一通百通。领悟了本质,支末的东西就不在话下了。


夫子(孔子)之道,主旨是一个“仁”字,人和社会应该有那样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所以要学成君子,应该从根本入手——学仁,如何学呢?行之,为之,即行仁,为仁。


我等愚鲁,不知如何行仁为仁,故有子曰:孝弟或许可以?


有子之言自有根据,因为这人的世道是由人组成,而人的最小社会单元就是家庭,家庭承担着繁衍和养育后代的责任。人是有情有智商的生命,父母养育之恩的概念是有的,否则就猪狗不如了,所以上孝父母是人性中最初和最基本的情感。家庭中有兄弟姐妹,大的照顾小的,兄弟姐妹既是儿时玩伴,也是相携成长,同甘共苦的亲人,所以弟弟妹妹敬爱哥哥姐姐,也是人性中最直接的感情,在时间上早于其它情感如友情,师长教导之情等。


从人性中最初的两种情感出发,孝、悌以养人之品格,渐至体会“仁”之精神文明,这便是构建高尚的文明社会的人治途径。(注:仅适用于公平的社会大环境中)

“仁”者,现代解释为“爱”,是否准确?判断起来很简单,如果准确,那“仁“字就不需要了。既以仁字为言,便就是仁的意思。或许,仁的内涵中包括了爱,是大坛子装小坛子的关系,小坛子是爱,但大坛子里还装了其它的东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是爱么?山之敦厚博大,承载动植物繁衍生长的无私情怀,或许可以助长对“仁”字的理解。

 

 

(待续)

分享到:
评论
20 楼 vearn 2009-05-12  
唉。。。别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
19 楼 night_stalker 2009-05-12  
Liner 写道
……不知道这样的帖子怎么会得隐藏票……


我带头的……

您是不是想说:论语很强大,解压缩后有这么多!
18 楼 Liner 2009-05-12  
借用三楼的回复资料
引用

杨伯峻: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钱穆: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没查对杨伯峻和钱穆的相关著作(也没看过),但这样的解释明显是错的,请查阅朱熹注本。
大体说:仁是本,孝悌是用。“为仁之本与”里的“为”字是动词,行的意思,而不是判定词“是”。

另外,不知道这样的帖子怎么会得隐藏票,而且还蛮多。这只是一篇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而已。用词可能不算中规中矩,但好像也没出格吧?

谢谢各位的回复!
17 楼 wangquanli8 2009-05-11  
iaimstar 写道
Rooock 写道
人云亦云呗..不然,举个祸害的论据出来.
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这个,就不用干重复造轮子的事情了呗,这玩意,人说人有理,如果您不认同,就当我没说,就当我没说,哈哈哈哈,天空真晴朗啊

社会很现实,论语很无奈!!!!!!!!
16 楼 XMLDB 2009-05-11  
zsbfree 写道
有空不如看看国外的人文启蒙的书籍
孔夫子那一套就是让我们脑残吗

问题是还没搞清楚孔夫子说啥东西就嚷嚷脑残不正是脑残么
15 楼 iaimstar 2009-05-11  
JimyChen 写道

确实如此,完全可以从他写的文字看出来

那这位童鞋来写个可以撕的文章来看看哈
14 楼 iaimstar 2009-05-11  
night_stalker 写道
娱乐性不如 dota,技术性不如龙书,人生苦短啊。

有空写个论语言( the Lún Programing Language )让大家玩玩。

dota是个好东西
13 楼 night_stalker 2009-05-11  
娱乐性不如 dota,技术性不如龙书,人生苦短啊。

有空写个论语言( the Lún Programing Language )让大家玩玩。
12 楼 幸存者 2009-05-11  
zsbfree 写道
有空不如看看国外的人文启蒙的书籍
孔夫子那一套就是让我们脑残吗

能被孔夫子教成脑残的估计看啥书也都是脑残
11 楼 zsbfree 2009-05-11  
有空不如看看国外的人文启蒙的书籍
孔夫子那一套就是让我们脑残吗
10 楼 JimyChen 2009-05-11  
XMLDB 写道
LS这个不是学而不思,而是更进一步:闻而不思

确实如此,完全可以从他写的文字看出来
9 楼 iaimstar 2009-05-11  
Rooock 写道
人云亦云呗..不然,举个祸害的论据出来.
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这个,就不用干重复造轮子的事情了呗,这玩意,人说人有理,如果您不认同,就当我没说,就当我没说,哈哈哈哈,天空真晴朗啊
8 楼 Rooock 2009-05-11  
人云亦云呗..不然,举个祸害的论据出来.
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7 楼 iaimstar 2009-05-11  
XMLDB 写道
LS这个不是学而不思,而是更进一步:闻而不思

何以见得?
6 楼 风雪涟漪 2009-05-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感悟:随时随地的学习,反省,总结。学习不是学习书籍知识。太肤浅。而是好好的做人,做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感悟:人生知己难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感悟:人一辈子没有机遇。没有人重视你,发现你。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总结自身。要有豁达的胸襟和气度。
5 楼 XMLDB 2009-05-11  
LS这个不是学而不思,而是更进一步:闻而不思
4 楼 iaimstar 2009-05-11  
孔老二祸害人这么多年了,还有劲头,啧啧
3 楼 抛出异常的爱 2009-05-11  
引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引用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学而第一???怎么样?
2 楼 XMLDB 2009-05-1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杨伯峻: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钱穆: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李泽厚: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
详解:前面一直说孔子的弟子们是如何对孔子进行歪曲,如何把自己的私货夹带到《论语》之中,其中最过分的就是这位“有子“了。在《论语》中,孔子其他弟子都称呼名字,只有“有子”和“曾子”是被带上“子”的尊称,连颜回这孔子最出色的弟子,在《论语》中也没被称为“颜子”,这就很奇怪了。最奇怪的是,在《论语》通常排序里,“有子”的第一条语录排在孔子最出名的三个“不亦”后面,等于在500多条语录中排名第二,是所有弟子里最早出现的,而“曾子”的第一条语录,被排在第四位,是所有弟子里第二出现的。现在,搜索排位还要付费,这“有子”与“曾子”,都是孔子晚年才收的弟子,有何德何能单独被尊称而且排位如此靠前,完全占据最好的广告位置,二千多年来,让如此多人看《论语》时,都被迫第一时间记住这两位,凭什么?唯一合理的解释,现在流传的《论语》就是这两位的弟子合伙编辑的,其中大量夹带了他们的私货,这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无耻的一笔。
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上面三位都解释了,大同小异,而最大的问题是,这“有子”说了那么多废话,其核心思想还是为了扼杀所有的“犯上作乱“者。儒学刚猛,充满反抗精神,竟然被这“有子”阉割成奴才玩意。这人还特虚伪,最后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可不是“孝弟”,因为按照前面“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的逻辑,为什么强调、宣扬“孝弟”?就是因为“孝弟”了就不“犯上”,进而就不“作乱”。按这种逻辑,并不是“孝弟”本身真被此人看重,而是宣扬“孝弟”导致的不“犯上作乱”结果符合了此人所代表的、害怕被“犯上作乱”的那一群人的利益。而又是谁最怕“犯上作乱”呢?
此人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完全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连“曾子”的所谓“一以贯之”都与孔子无关,这所谓的君子之本,不过是为了把其“孝弟”了就不“犯上”进而就不“作乱”的谎话说圆而编造的更大谎言。其中的逻辑关系无非是,你要成为君子,首先要有“君子之本”,有了“本”才有“道”生,而“孝弟”是“仁”道之本,君子都要遵守。这样,通过伪造的所谓“君子之本”,“有子”就一步步将人引向永远无条件地不“犯上作乱”的真正陷阱,否则就是忘“本”了,然后就可以宣布此人违反“仁”道,就不是“人”,是“贼”是“寇”,然后就可以围而灭之,这样,这些害怕被“犯上作乱”的人,就可以永远继续为非作歹,鱼肉世界,这就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统治者看着“有子”、“曾子”们所夹带着私货编撰的《论语》就特别亲切的根本原因。
1 楼 XMLDB 2009-05-11  

看看论语的另外一种解法: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一)
刚出差回来,发现生意场上附庸风雅之风大盛,翻云覆雨地云雨起国学来,大概都要争当“儒商”了。因国学而从“乳上”到“儒商”,总不会是国学之福。试想,一旦流行,连真乳都难寻,就别说真儒了。流行的乳房,除了制造隆乳增乳扩乳的热闹,还能有什么?至于流行的儒学是什么?其命运不会比任何一个无论真假的乳房要好。国学也一样,真的举国都学了,这国学也就真的蜾穴了。
但国学的兴盛是必然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在学术上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声音,而中国人的学术,除了国学,又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对这不服的,除了傻子,就是自欺欺人之辈。为什么有一天,国学的学术标准不能成为世界的学术标准之一?这一点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是必然要成立的。不过必须要说明的,除了大量儒化、道化的所谓中国佛学文献,佛学并不能归于国学之内。中医可以是国学,甚至房中术也可以是国学,但佛学不是。佛学,又岂是区区国学或西学可以笼括的?
但如果连国学、西学都学不通,就不要谈什么佛学了,只有精通国学、西学,才有资格谈佛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从这孔子说起,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孔子、《论语》,中华文明的根基,又岂是五四竖子、六六小儿可以动摇的?不过,千古以来,有多少解《论语》的,就有多少曲解《论语》的。而这书,就是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的。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详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开头,当然不是一般所解那般肤浅可笑。不过,这从原句中摘录两字当成章节题目的“学而”,除了让以后的李商隐找到了命题的好方法,以及让八股文命题多了一种坏方法,就没有更大意义了。章节的题目都是后人所加,而整个《论语》是气脉贯通的,其实并不需要分什么章节。
题目说完,开说正文。这三个“不亦”,大概是汉语语言历史中被最多人的口水所吞没过的。但真明白这三句话意思的,大概也没有。这劈头盖脑的三句话,仿佛好无道理,又好无来由,凭什么成为中文第一书的开头?如果真是这样,这《论语》一定是历史上最大的伪劣商品,或者就是疯人院里随意采录的疯言疯语。
其实,这三句话只是一句话,这是一个整体,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概括。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不过是这三句话的一个推演。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了,就知道上面“整个《论语》是气脉贯通的”那话并不是随便说的。
“学而时习之”,什么是学?谁学?学什么?学了能成什么?首先,这“学”前面就少了一个主语。鸭子学也是学,把鸭子当成这个主语放进入,这就成了“子曰: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鸭不愠,不亦鸭王乎?”这大概可以成鸭店的招牌了。因此,不解决这个“学”前面缺少的主语,是不可能明白《论语》的。
其实,这主语就在这句子里,就是“君子”。学《论语》的,就是这“君子”,这话最后就落实在这“君子”上。整个儒家学说,归根结底,就是“君子学”。何谓“君子”?“君子”就是要成为“君”的人。“君子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君”。何谓“君”?“君”就是“圣人”。
那么,为什么是“君子学”,而不是“圣人学”?“圣人”是无学的,整部《论语》,整个儒家学说,就是讲述如何从“君子”“学而”成“君”、也就成“圣人”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有所谓“学”的问题。“君子学”不是学当“君子”,而是只有“君子”才能“学”,只有“君子”在这成为“君”的道上不断“学”,才有“君子学而”成“君”的可能。鸭子“学而”也就只能是鸭子,顶多就是鸭王,所以,鸭店是不能也没必要有什么《论语》的。
但这“君”不是一日炼成的,当你打开《论语》,当你要学《论语》,你首要明白的是,你最终要通过《论语》而成为“君”,成为“圣人”,如果没有这个志愿,那是没必要看什么《论语》的,还不如去看《鸭语》。有了这个志愿,才有必要看《论语》,而《论语》下面的话才有意义。阅读是不能脱离读者的,而不能承当这个阅读的读者是没有阅读的,只不过是看一些文字符号而已。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5172700_8_1.html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