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ioctl与内核交换数据

阅读更多
本文档的Copyleft归yfydz所有,使用GPL发布,可以自由拷贝,转载,转载时请保持文档的完整性,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msn: yfydz_no1@hotmail.com
来源:http://yfydz.cublog.cn

1. 前言
 
使用ioctl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向内核交换数据的常用方法之一,从ioctl这个名称上看,本意是针对I/O设备进行的控制操作,但实际并不限制是真正的I/O设备,可以是任何一个内核设备即可。

2. 基本过程
 
在内核空间中ioctl是很多内核操作结构的一个成员函数,如文件操作结构struct file_operations(include/linux/fs.h)、协议操作结构struct proto_ops(include/linux/net.h)等、tty操作结构struct tty_driver(include/linux/tty_driver.h)等,而这些操作结构分别对应各种内核设备,只要在用户空间打开这些设备,如I/O设备可用open(2)打开,网络协议可用socket(2)打开等,获取一个文件描述符后,就可以在这个描述符上调用ioctl(2)来向内核交换数据。
 
3. ioctl(2)
 
ioctl(2)函数的基本使用格式为:
int ioctl(int fd, int cmd, void *data)
第一个参数是文件描述符;cmd是操作命令,一般分为GET、SET以及其他类型命令,GET是用户空间进程从内核读数据,SET是用户空间进程向内核写数据,cmd虽然是一个整数,但是有一定的参数格式的,下面再详细说明;第三个参数是数据起始位置指针,
cmd命令参数是个32位整数,分为四部分:
dir(2b)  size(14b)  type(8b) nr(8b)
详细定义cmd要包括这4个部分时可使用宏_IOC(dir,type,nr,size)来定义,而最简单情况下使用_IO(type, nr)来定义就可以了,这些宏都在include/asm/ioctl.h中定义
本文cmd定义为:
#define NEWCHAR_IOC_MAGIC   'M'
#define NEWCHAR_SET    _IO(NEWCHAR_IOC_MAGIC, 0)
#define NEWCHAR_GET    _IO(NEWCHAR_IOC_MAGIC, 1)
#define NEWCHAR_IOC_MAXNR   1

要定义自己的ioctl操作,可以有两个方式,一种是在现有的内核代码中直接添加相关代码进行支持,比如想通过socket描述符进行 ioctl操作,可在net/ipv4/af_inet.c中的inet_ioctl()函数中添加自己定义的命令和相关的处理函数,重新编译内核即可,不过这种方法一般不推荐;第二种方法是定义自己的内核设备,通过设备的ioctl()来操作,可以编成模块,这样不影响原有的内核,这是最通常的做法。
 
4. 内核设备
 
为进行ioctl操作最通常是使用字符设备来进行,当然定义其他类型的设备也可以。在用户空间,可使用mknod命令建立一个字符类型设备文件,假设该设备的主设备号为123,次设备号为0:
mknode /dev/newchar c 123 0
如果是编程的话,可以用mknode(2)函数来建立设备文件。
 
建立设备文件后再将该设备的内核模块文件插入内核,就可以使用open(2)打开/dev/newchar文件,然后调用ioctl(2)来传递数据,最后用close(2)关闭设备。而如果内核中还没有插入该设备的模块,open(2)时就会失败。
 
由于内核内存空间和用户内存空间不同,要将内核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要使用专用拷贝函数copy_to_user();要将用户空间数据拷贝到内核,要使用copy_from_user()。
要最简单实现以上功能,内核模块只需要实现设备的open, ioctl和release三个函数即可,
下面介绍程序片断:
static int newchar_ioctl(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static int newchar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static int newchar_release(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 定义文件操作结构,结构中其他元素为空
struct file_operations newchar_fops =
{
 owner:  THIS_MODULE,
 ioctl:  newchar_ioctl,
 open:  newchar_open,
 release: newchar_release,
};
// 定义要传输的数据块结构
struct newchar{
 int a;
 int b;
};
#define MAJOR_DEV_NUM 123
#define DEVICE_NAME "newchar"
 
打开设备,非常简单,就是增加模块计数器,防止在打开设备的情况下删除模块,
当然想搞得复杂的话可进行各种限制检查,如只允许指定的用户打开等:
static int newchar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
 MOD_INC_USE_COUNT;
 return 0;
}

关闭设备,也很简单,减模块计数器:
static int newchar_release(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
 MOD_DEC_USE_COUNT;
 return 0;
}

进行ioctl调用的基本处理函数
static int newchar_ioctl(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p,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
 int  ret;
// 首先检查cmd是否合法
 if (_IOC_TYPE(cmd) != NEWCHAR_IOC_MAGIC) return -EINVAL;
 if (_IOC_NR(cmd) > NEWCHAR_IOC_MAXNR) return -EINVAL;
// 错误情况下的缺省返回值
 ret = EINVAL;
 switch(cmd)
 {
 case KNEWCHAR_SET:
// 设置操作,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
   struct  newchar  nc;
   if(copy_from_user(&nc, (const char*)arg, sizeof(nc)) != 0)
    return -EFAULT;
   ret = do_set_newchar(&nc);
  }
  break;
 case KNEWCHAR_GET:
// GET操作通常会在数据缓冲区中先传递部分初始值作为数据查找条件,获取全部
// 数据后重新写回缓冲区
// 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什么也不传入直接向内核获取数据
  {
   struct  newchar  nc;
   if(copy_from_user(&nc, (const char*)arg, sizeof(nc)) != 0)
    return -EFAULT;
   ret = do_get_newchar(&nc);
   if(ret == 0){
    if(copy_to_user((unsigned char *)arg, &nc, sizeof(nc))!=0)
     return -EFAULT;
   }
  }
  break;
 }
 return ret;
}
模块初始化函数,登记字符设备
static int __init _init(void)
{
 int  result;
// 登记该字符设备,这是2.4以前的基本方法,到2.6后有了些变化,
// 是使用MKDEV和cdev_init()来进行,本文还是按老方法
 result = register_chrdev(MAJOR_DEV_NUM, DEVICE_NAME, &newchar_fops);
 if (result < 0) {
  printk(KERN_WARNING __FUNCTION__ ": failed register character device for /dev/newchar\n");
  return result;
 }
 return 0;
}

模块退出函数,登出字符设备
static void __exit _cleanup(void)
{
 int  result;
 result = unregister_chrdev(MAJOR_DEV_NUM, DEVICE_NAME);
 if (result < 0)
  printk(__FUNCTION__ ": failed unregister character device for /dev/newchar\n");
 return;
}
module_init(_init);
module_exit(_cleanup);
 
5. 结论
 
用ioctl()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传递数据是最常用方法之一,比较简单方便,而且可以在同一个ioctl中对不同的命令传送不同的数据结构,本文只是为描述方便而在不同命令中使用了相同的数据结构。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LINUX编程白皮书 (全集)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

    Linux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

    FreeBSD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6.4.7 数据在内核中的转移 6.5 虚拟文件系统的接口 6.5.1 vnode的内容 6.5.2 对vnode的操作 6.5.3 路径名转换 6.5.4 文件系统的导出服务 6.6 与文件系统无关的服务 6.6.1 名字缓存 6.6.2 缓冲区管理 6.6.3 缓冲区...

    Linux编程白皮书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

    LINUX编程白皮书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编程白皮书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

    Linux编程资料

    1.2.3 内核数据结构 13 第2章 内存管理 15 2.1 虚拟内存抽象模型 15 2.1.1 请求调页 17 2.1.2 交换 17 2.1.3 共享虚拟内存 18 2.1.4 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 18 2.1.5 访问控制 18 2.2 高速缓存 19 2.3 Linux...

    Windows驱动开发技术详解的光盘-part1

    实现操作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

    windows驱动开发技术详解-part2

    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 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是...

    UNIX 高级教程系统技术内幕

    第2 章 进程与内核(17) 2.1 简介 2.2 模式.空间和上下文 2.3 进程抽象 2.3.1 进程状态 2.3.2 进程上下文 2.3.3 用户凭证 2.3.4 u 区和proc 结构 2.4 内核态下运行 2.4.1 系统调用接口 2.4.2 中断处理 2.5 同步 2.5.1...

    SysinternalsSuite windows工具集合

    Streams: 显示 NTFS 交换数据流 Strings: 在二进制映像内搜索 ANSI / UNICODE 字串. Sync: (释放磁盘写缓存),发送缓存中的数据至硬盘/移动磁盘。 TCPView: 活动 socket 的观察器. (可以方便查看什么软件占用了...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