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zhdi
  • 浏览: 7559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郑州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绩效考核主义该缓行了

阅读更多

 

许多人都说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是个有特色的国度,想一下,的确如此。有一点其特色之一,在这个国度里一直盛行“考”。我们在学校里历经了无数次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期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月考、模拟考、竞赛考……终于走上了工作岗位,以为离开了那个深恶痛绝的体系我们终于可以不被考了。幻想!进来企业之后,发现自己还要被考,不是考试,是绩效考核。看来,“只要活着就要纳税”后面还要补充一句:只要活着就要被考。

   可是国外的学校也有考试呀,国外的企业也有绩效考核呀,这怎么能算中国特色呢?的确,他们也在考,差别在程度不同,因而就有了实质的差别。比如,在中国教育体系,不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如此地重视地考试,因而培养出一批批的考试高手,难道我们的教育体系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考试高手?国外的学校也有考试,不过考试在那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手段。当人们都在批判考试制度的同时,想没有想过我们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在企业里,绩效考核好像学校里的考试一样被过度地强调了。

   汉捷在近些年的咨询和培训工作中,发现客户特别关心绩效考核,不仅是HR,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普遍对绩效考核非常关心。如何进行绩效考核是他们参加培训时常提的问题,绩效考核也是许多企业引入咨询项目时优先做的一个咨询模块。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你关心什么,特别是再搞一个数字指标放到那里(美其名曰“量化管理”),并且和薪酬紧密挂钩时,人们的工作焦点往往不在工作本身,而在那个指标上,而往往因为指标设计有限,指标虽然达到了,然而你的最终目的却没有达到。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聪明的老师和学生们研究出了考试技巧、押题方法,结果闹出托福考满分的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居然无法交流的笑话。为了发展经济,GDP成了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指标,结果GDP每年高速增长,然而我们的河流被污染了,我们农田被占用了……今天GDP增长的结果一定会成为明天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企业里也同样,因为有了绩效指标而导致没有实际工作没绩效。举两个国外的例子,因为他们意识到问题,所以才有总结、有案例。微软曾经把发现bug的数量作为考核测试人员绩效的关键指标,结果一些测试人员会在半夜等着新版本发布,赶在别人之前进行测试,以便用较小的代价发现更多数量的bug,那么,早上按正常时间上班的测试人员很不幸,因为半夜里已有人把软件测过,再想发现bug要困难很多,辛辛苦苦测试两天,工作绩效还不如人家熬夜半宿,所以大家都学会了要在半夜抢测新版本。后来,微软不得不取消这种导致人们“变态行为”的考核方式。另一个案例是索尼公司,因为实行了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考核机制,结果之前的“激情集团”不见了,“挑战精神”消失了,最后索尼陷入困境。

   考,要不要?要。但是,千万不要把“考”当成了全部。如果不把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改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是没有太多用处的。同理,如果不明确企业/部门的发展方向,不把员工的工作和成长紧密协调一致,主管没有和员工一起制定绩效计划来帮助员工如何获得好的绩效,主管也没有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绩效辅导,绩效考核没有太多用处的,甚至有害。考试不等于教育,同样,绩效考核不等于绩效管理。因此,各位非常关心绩效的考核的主管们思考一下:通过绩效考核,员工的绩效是提升了还是下降了?绩效考核之后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你和员工一同制定或讨论绩效计划了吗?员工很清楚绩效目标以及掌握了目标达成的方法吗?当员工在工作中存在问题时,你是立刻指出并把问题当做员工成长的契机,还是你暗自把问题记录下来等到绩效考核时间到了再秋后算账?当员工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立刻提出表扬还是等到绩效考核时再表扬会更有激励效果?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相对不太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过度地重视绩效考核,即很关注绩效考核而忽视甚至舍弃了绩效管理的其它环节,这就是绩效考核主义。借用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理念,来说明一下:高质量的产品不是测试出来的,靠的是质量管理体系,事前预防胜过事后检测;卓越的绩效不是考核出来的,靠的是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事前计划与辅导胜过事后批评与指责。

   我们要的是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而不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主义该缓行了!

 

 

转自 汉捷《研发管理》电子刊物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