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l38dll
  • 浏览: 19686 次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林 伦 伦:关于海外潮学研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阅读更多

林 伦 伦:关于海外潮学研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2011年03月30日
  发布时间:2006-12-12 18:41:54    
  关于海外潮学研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林 伦 伦
  一、        近20年海外潮学研究的成果简介 本成果简介之内容,仅限于笔者所能见到的著作和论文,由于笔者长年偏居一隅,孤陋寡闻,挂一漏万之虞,在所难免,敬请诸位方家见谅。 1、     海外潮人研究 “海外潮人”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本文所指是生活在港澳台地区(境外)和外国的有潮州人血统的人。 对海外潮人的研究,这里指的是:一、对某地区和国家的潮人的整体和全面研究;二、对著名海外潮人的个案研究;三、对海外潮人文化的研究。 第一方面如:《海外潮人史料专辑》(杨方笙, 1990)、《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冷东著, 1999年)、《潮人在泰国》(杨锡铭,2001)、《潮人在新加坡》(陈骅,2003)、《潮人在越南》(杨群熙, 2003)、《从香港潮商沿革看潮汕人的经商特点》(陈荆准, 1992)、《潮人在泰国的发展与贡献》(吴凤斌, 1994)、《潮州商人对马来西亚文化之贡献》(谢爱萍, 1994)、《法国潮州籍华人概况》(裴天士,1994)、《海外潮人》(杜松年,1994)等。  第二方面如:《李嘉诚成功之路》(方式光、李学典, 1991)、《郑午楼传》(段立生, 1994)、《泰籍杰出潮人郑午楼博士思想哲学初探》(罗汝材,1994)、《泰籍华裔银行家――陈弼臣》(王其,1995)、《郑信与清朝政府的关系》(余定邦,1997)、《潮侨先贤郑智勇三大公益善举考略》(林悟殊,1997)、《“实业巨子”谢慧如》(胡羽,2003)、《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宋钢2003)等。     第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主要讨论海外潮人的文化性格及其特点。如:《潮汕文化在新加坡》(黄叔麟, 1992)、《从潮汕本土文化对海外潮人的影响看潮人的凝聚力和应变力》(郭马风, 1994)、《试论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冷东,1997)、《海外潮人的国际联系》(龙登高,1997)、《海外潮人经济适应性与开创精神》(丘立本,1994)、《近代曼谷华人社区的潮汕文化特征初探》(张映秋,1994)、《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林济, 1997) 等。
  2、      海外潮人移民史研究
  对于海外移民史,内地学者的研究主要依据是本土的资料,而对移民国的资料知之甚少,所见多为间接材料。所以,这样的学问实在很难做,成果也不多,且局限于东南亚。笔者所见如:《潮汕海外移民》(杜桂芳著, 1997)、《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李志贤主编, 2003)、《潮汕人移居海外述略》(黄兰淮, 1995)、《东南亚海外潮人移民形态的演变轨迹》(冷东,1998)、《潮汕海外移民研究管窥》(冷东,2001)、《海外潮汕华侨华人集中于泰国的原因浅析》(李益杰,2004)、《潮州人,潮州港口与清代中暹交往》(余定邦, 1994)等等。 但是,近几年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下,掀起了一股侨批研究的小小热潮。如果把侨批研究和移民史和华侨史研究联系起来(当然,侨批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这两个方面),这方面的成果就多一些。如: 《传统社会与庶民金融――新加坡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合会”与“银信汇兑”》(滨下武志, 1985)、《潮汕侨批:义务与权利――以强烈的心理需求为特征的家族观念》(杜桂芳, 1995)、《论潮批起源》(陈训先, 1996)、《也谈侨批的起源及其他》(李天锡, 1997)、《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陈春声,2000)、《潮汕侨批文物图录》,陈景熙等,2003)、《序》(庄世平, 2003)、《潮汕侨批网络与国家控制(1927-1949)》(陈丽园, 2003)、《侨批列字探析》(曾旭波,2003)等。 3、      海外潮人经济开发史研究
  关于潮人经济开发的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海外潮人研究的重头戏。因为潮汕移民每到一地一国,都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所在国(地区)的经济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潮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经营,几百年的海外经商历史和经验,打造了海外“潮商”这块国际品牌。因而海外潮人的经济开发或者潮商的研究也就成了国际课题,成果也比较可观。较早者如潘醒农、许云樵教授等的研究,近10年来的成果如: 《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纪行》,(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2003)、《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2003)、《论潮州人在柔佛的开垦和拓殖》(郑良树, 1994)、《马来西亚潮籍人士的经济成就》(蔡维衍,1994)、《试论香港潮商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陈荆淮,1994)、《新加坡潮州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崔桂强1994)、《祖籍潮州的泰国华人对泰国米业发展之贡献浅析》(陈树森,1994)、《泰国曼谷王朝时期潮人制糖业的兴衰》(冷东,1998)、《北马潮人早期之经济活动初探》(苏庆华,2002)、《论潮人在马来西亚柔佛麻坡的开拓》(安焕然, 2002)、《潮州华侨与古代泰国的经济发展》(李未醉, 2003)等等。 4、      海外潮人宗教信仰和社会团体研究 潮人移居海外,其祖籍国(地)的宗教信仰通常都被带到移民所在国(地)。但毕竟是万里迢迢,不得不入乡随俗,因而其宗教信仰也会有所变异。所以值得研究。尤其是“善堂”文化,更为学者所关注。因为乐善好施是潮州人的文化特点之一。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平头百姓,为公益事业做贡献都是大家乐此不疲的事情。潮人还素以“抱团”而闻名于世。所谓“抱团”也者,窃以为即团结也。而其表面形式,就是成立以语言和地缘、亲缘为内核的社会团体――潮州会馆(或商会),并通过会馆来完成敦睦乡谊、促进交流、同舟共济、造福乡梓、贡献国家的宗旨。很多学者对潮人社团的现象感兴趣,研究的成果也不少。如: 关于宗教信仰和善堂研究者如:《马来西亚华人宗教史概述》(苏庆华,2002)、《马新德教会之发展及其分布研究》(陈志明著,苏庆华译,1991)、《德教的草创与南播》(郑良树,1981)、《泰国潮人德教信仰考察》(2001)、《19世纪中(1835―1860)华人浸信会教民的曼谷―香港―潮州跨国网络》(李榭熙 岳峰,2002)、《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林悟殊,1996)、《潮人的开拓与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黄绮文、郭伟川,1995)、《关于潮汕善堂文化的思考》(林悟殊,2000)、《恤死救生兴学――泰国报德善堂德发展路向及其成功经验》(郑会欣,2000)等等。 关于潮人社团研究者如:《从潮州会馆的演变看潮州人的政治适应力》(郑赤琰,1994)、 《潮兴、潮落――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两个潮人家族之历史考察》(梁元生, 1994)、《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与海外潮人的崛起》(黄绮文,1994)、《泰国华人社团模式的演变》(张映秋,1995)、《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及其特征》(翁奕波,1997)、《蓬勃发展的海内外潮人社团》(韦海金,1999)、《世界各国的潮州人社团》(谢成佳,2001)、《泰华宗亲社团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勃兴的原因――以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为例》(黄挺,2001)等。
  5、      海外潮人文化艺术研究
  潮人好读书,善读书。“生仔不读书,不如养大猪”是潮人的通识。因而潮人中学者、作家、摄影家、书画家辈出,如饶宗颐、秦牧、陈复礼等。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也有相当多的潮籍作家,尤其是新马泰的作家群体,更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主力军。所以,在海外潮人研究的成果中,有相当比例是有关文学艺术的。如: 《陈复礼摄影作品评介》(1988)、《陈复礼摄影艺术研究》( 陈勃、丁遵新)、《开拓新加坡艺坛的潮籍美术家》(陈琳藩、陈嘉顺,2003)、《国际潮人美术家作品邀请展作品》(2001)、《地域??族群??人文――国际潮人美术家作品邀请展观后》(刘曦林, 2001)、《马来西亚潮人画家作品选》(1994)、《世界潮人作家研究论文集》(1993)、《海外闽潮语系文学的发展及贡献》(1994)、《论泰国潮人作家作品之潮汕文化特征》(陈贤茂,1994)、《乡梓风情 都市恋歌――论陈少华的散文创作》(方忠,1994)、《潮汕籍新马作家的历史意识》(黄万华, 2001)、《论潮人对百年泰华文学的贡献》(翁奕波,2004)、《新加坡的潮剧扮仙戏:六国封相》(容世诚,1994)、《海外华人与潮剧》(陈历明,1995)等。
  6、      海外潮人的语言生活研究 潮人是以潮州话为联结纽带的。方言成了他们与其他华人群体的区别特征。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语言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异。另外,在潮州人与其他群体,尤其是所在国人民的接触中,语言便成了接触的媒介,两者之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必然的。对语言接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研究,也是方言和社会语言学工作者的课题。这方面的成果如:
  《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词语》(李永明,1991)、《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语言之嬗变――北马潮语个案研究》(林水壕、苏庆华, 1994)、《新加坡潮州方言中的三种正反问句》(李子玲 柯彼德,1996)、《“过番”文化与潮汕方言词的关系》(林伦伦,1996)、《柬埔寨潮汕话记略》(潘家懿,1997)、《潮汕话山臻摄韵尾在泰语借词中表现的层次》(龚群虎,2000)、《泰语中潮汕话借词的义类》(龚群虎,2000)、《海外潮语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陈景熙,2002)、《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郭熙,2003)、《泰语中潮州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李泰盛,2004)等。
  二、       海外潮学研究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有待加强的方面 1、            成功的经验 从以上对成果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近20年来内地所见对海外潮人的研究,其主要成果集中在经济开发和文学艺术的研究上。尤其是潮人所在国(地)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像这次南方学院对柔佛潮人开发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全柔佛的潮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南方学院通盘策划,严密组织,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些学者虽然未能像柔佛这样做集体项目,但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对某些专题进行契而不舍的研究,持之以恒,成果斐然。像郑良树教授、李志贤博士、苏庆华博士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2、            有待加强的方面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由于经费的不足和交流的不畅,内地学者对海外潮人的研究,多用间接的“二手”资料。这样做的结果,一是资料的可靠度不高。不少潮州会馆的会刊上刊登的文章都缺少参考文献,没有说明材料出处。但文章刊登出来后,大家不加校对便引用之。这些材料如不准确,便以讹传讹,误人不浅。二是资料的时间性也有问题,有的成果材料大概是十几年前乃至更久的,到目前内地还在使用。此次南方学院做出的成果表明,就是许云樵先生这么有名的学者,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其成果也有不少错漏之处,何况其他人呢?如果我们不加甄别地使用旧资料,就可能出现错讹等问题。 研究方向的不平衡,也是个问题。在有的方面,研究成果很丰富,例如经济开发方面,著名潮商的个案研究方面。但有的方面几乎没有人研究。比如华人华语的教育问题,李志贤博士曾经对新加坡的华人教育做过很好的研究,10年前我在汕头大学做留学生的华语培训工作,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文教育略有所知,我认为这是个世界性的课题。东南亚的华文和华语教育,不少学校就是潮州人办的,不少老师就是潮州人。关于方言研究的成果,单点描写和某个问题的研究的有一些。但是,对某国、某地的方言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社会学的办法,把它跟潮汕本土的方言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变异及其趋向的成果就不多。近年来暨南大学陈晓锦教授所做的对马来西亚和泰国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如果能像柔佛这样,有组织地、成规模的对各国、各地的潮州方言进行调查研究,一定能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世界各国的新移民区的潮人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但有些地区的潮人迅速崛起的现象,确实值得研究,例如巴黎13区潮人聚居区和澳大利亚CBRAMATTA的潮人聚居区等。 海外潮人研究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成果质量很高,有的文章的质量我们就不敢恭维了。通常来说,接受过专门教育、培训的专家学者做出来的成果,比较规范、可靠。但有不少的“发烧友”凭着热情,把传说当史实,津津乐道,但却全无出处。这类文章,各地会馆会刊和内地报纸和小刊物常见。 严重的问题还在研究队伍的不健全,做学术研究狠辛苦,又不来钱,所以是冷门,青年人中愿意从事此项事业者越来越少。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带头人,不要说像选堂先生这样的大师,就是像郑良树先生这样的资深教授也是宝贝了。在广东省,在潮汕地区,专门搞潮学研究的老一辈不是已经驾鹤西归,就是垂垂老矣。中年的就是黄挺教授等三两位。年轻人也是三两位。我们就好像是乡村里最后的一两个打铁师父,带着自己的一两个徒儿在孓孓独行,景况有点凄凉。海外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研究经费的不足,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要做跨地域、跨国家的调研,经费所需较大。按目前政府的资助力度,虽然比以前已经大有改观,但仍然难以支持重大调研项目的开展。这也许也是潮学研究尚未做出重大成果的原因之一。
  三、    关于海外潮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做好海外潮人的研究,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方能成就大事: 1、建立海外潮人研究国际基金会,常年设立海外潮人研究的项目,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2、成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潮人研究机构(可设立于大学等教育机构或潮州商会等社团机构,以前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就做出过不少成绩),设专人进行组织策划。 3、 建设海外潮人研究网站,并与国际上所有的海外华人、潮人研究网站连接,提供信息与资料,增进友谊,促进学术交流。现在汕头潮州的图书馆、汕头大学和韩山师范学院都有专门的潮学网站。但海外的少见。 4、 成立海外潮人研究会,并每两年举办一次以海外潮人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时间可以与国际潮学研讨会错开,在新加坡举行的那一届就很成功,希望能继续开下去。 5、 定期出版海外潮人研究的学术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使潮人研究成果行之于世。学术刊物和论文集,必须持之以恒,有连续性,才能有影响。《潮学研究》办得很好,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除了一开始就坚持比较高的学术标准之外,一直坚持办下来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从1994年创刊至今,它刚好度过了整整10个年头,出版了11辑。一年也就是一本。汕头本来还有一本《汕头侨史论从》,1986年创刊,到1999年出了第四辑。里面有些好文章,可惜间隔期太长,也没有正式书号出版,所以行之不远,影响不大。香港潮州商会本来有一本《国际潮讯》也办得不错,但近几年已经销声匿迹,殊为可惜。我们希望在马来西亚或者新加坡能办一份海外潮人研究的刊物,作为海外潮人研究的园地,作为沟通海内外潮人研究的桥梁。 以上所述,乃一已私见,旨在抛砖引玉,还望诸位专家学者有以教我。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