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Facebook推出Facebook Home时,相信强大的原型工具Quartz Composer就进入了很多设计师的法眼,无须编写代码就可以输出细腻丰富的动画,这个太刁了,和大家一样,彼时我也信誓旦旦励志要学会这个玩意儿,于是开始参考教学视频摸索,甚至拿着Quartz Composer的Guideline企图翻译,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学QC这件事情就一直一直搁浅,直到Facebook又推出了Paper,有了Origami这个插件,QC的门槛瞬间降低了很多,终于,感觉自己入!门!了!!尤其是和Sketch联动,做demo真是方便了很多。这里按照自己的理解参考各种资料的总结对Origami整理了一份入门篇文档,真的可以帮助零基础的同学入门,欢迎同样在研究的同学一起探讨,有不对的地方求指正~
基本概念
首先说一下“模块”(patch),模块是QC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不同的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要搭建一个原型,实际上就是把不同的模块按照逻辑像搭积木那样拼装的过程。
模块可以简单区分为这样两类:圆角和方角。
圆角是最普通的模块,而方角的模块叫做“宏”(Macro),可双击进入详细编辑。(我把它理解为文件夹)
模块还会有颜色的区别,蓝色的模块是输出模块,在画布中可以被看到;黑色模块是最常见的状态;紫色模块表示模块内部还有其他子模块。
模块和模块之间用连线的形式拼接起来,模块左侧是输入接口,右侧是输出接口,将A模块右侧的输出点连接到B模块左侧的输入点,即可将A模块的结果输出到B模块。
基本逻辑
这个模型是在一个文章里面一位朋友分享的,我觉得非常到位,基本上每一条操作都是这样的执行逻辑。
每一个动画首先有一个交互触发动作,然后用一个开关来控制一个动作的两种状态,两种状态对应变换两个数值,然后表现在层上~ 数值变化前多一个弹性动画来控制动效。
下图是最简单的图片放大缩小的例子,在数值变化的地方给图片大小一个初始值和结束值,就可以简单的实现点击图片放大缩小的效果了~~~~
小试牛刀
搞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之后,就可以上手试试了。
我们先新建一个Origami file。
如下图,会弹出左右两个窗口,这是Origami默认的文件,由此也可以看出Origami为移动而生~ 第一个patch可以控制右侧手机的样式、横屏还是竖屏等等,第二个patch是方角的,也就是上面说的宏(Macro),双击它就可以将我们想要设计的内容放在手机里面了。第三个patch是蓝色的显示层。
每一个patch都可以双击修改名字,在后面内容变多的时候,起好名字变得非常重要。可以看到每一个patch都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参数,可以都调一下试试看效果~~~
在viewer窗口,有很多很好用的快捷键可以调整展示的样式。例如,每次我会很习惯地去掉拿着手机的手……在viewer窗口激活的状态下, 键盘输入H,就可以去掉手了;键盘输入=/-可以切换背景样式;键盘输入F可以全屏展示,去掉手机框。
Demo1. Hello Origami
按照开发教程最习惯性的做法,我们先来做一个“Hello Origami”的demo。
双击Layer Group,进入界面内编辑态,这里有一个已经存在的patch是Fill Layer,这是一个填充图层,用来设置背景。
在编辑区域,键盘输入T,就出现了一个Text Layer。 这里说一下,调出所有patch库的快捷键是“command + enter”。(请叫我快捷键瘾君子~)
可以看到viewer区域已经有“text”显示了,选中Text Layer 按“command+1”,可以呼出这个layer的设置项,就可以随便调整试试看了,我们在Text项里写上“Hello Origami”,就完成Demo1啦~~~
Demo 2,可交互的Origami
接下来我们试着让案例交互起来,做一个点击窗口,文案颜色和背景颜色互换的demo。
在编辑窗口,键盘输入I,可以看到出来了一个Interaction2的紫色patch,这是一个交互指令patch,输出交互指令,down是鼠标按下状态,up是鼠标单击状态,tap是触碰,drag是拖拽(这里提一下,从手机来操作时,感觉up和tap是一样的,我也有点不理解)。
在编辑窗口,键盘输入“command + enter”,呼出Patch Library,输入Color Transition,其实看名字大家应该就知道这是个啥,对就是这个东西来切换颜色。再在编辑窗口,键盘输入“shift + S”,得到Switch patch,这是一个开关。
连接几个patch,我们就可以切换Hello Origami的颜色了,同样的方式,把背景再同步切换一下,Demo2 完成~~~~
和切换颜色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用Transition切换文本的大小。Layer中,scale是控制大小的元素,按百分比变化,1为100%以此类推。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切换效果不够柔和,很生硬,在编辑窗口,键盘输入A,出现一个Pop Animation,这是一个动画过渡的效果,把这个patch放在颜色变化前,就会有过渡效果啦~~~~
如下图,就出来一个最简单的闪屏感觉的动画。
一些概念
关于坐标
在Origami里,每一个patch的anchor point,默认状态在画布中心(0,0),我们可以对每一个patch定义它的anchor point, 举例来说,如果想要一个元素在左上角,则可以设置它的anchor point为top left,然后设置它位于左上角的位置是(100,-100),如此,就可以得到一个距离顶部和左边缘分别100的位置。
关于单位
在Origami里,width、height、position都是以pixels为单位;opacity和scale是百分制,0-1分别对应0和100%。
常用patch
这部分也是参考了网友的智慧~~~把他们按照类型简单归了一下类,很清晰~
显示类
交互触发类
交互响应类
其他
常用快捷键
大招来了 Origami + Sketch
在Sketch里,只要把文件的名称命名规范,就可以用插件自动切图,再然后在Origami里面,所有图都可以用Live Image这个patch来承载,这样当你在Sketch调整图片的时候,使用快捷键“shift + option + command + o”,便可以一键同步到你的动态demo。
终极武器
你可以说以上内容其实我们都可以用PS + AE完成,但Origami有一个终极理由让你使用它来做动画——导出代码。
因为QC本来就是Xcode的一个可视化程序,因此它的运行逻辑其实和代码是一样的,Origami做了一件事情是可以直接一键导出代码,据说开发GG可以直接使用哦!这个我也还没有试过,如果真的可以很方便的导出代码直接给开发用,那么又省掉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啦~~~~~~~
下图的案例是简单做了一个QQ音乐里面播放页弹出的动效~
附录
以下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几个网址,这份文档很多内容也参考了他们,非常感谢~~~
http://facebook.github.io/origami/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56344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6-09/282013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9037071/
thx:http://www.cocoachina.com/design/20150525/11929.html
相关推荐
"workshop01"表明这可能是系列工作坊的第一部分,重点是入门和基础。 【描述】 描述中的"origami:workshop01-softuni-react"与标题相同,没有提供额外的信息,因此我们将主要关注标题所指示的内容,即这是一个关于...
这款工具特别适合那些原本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 (AE)、Flash等传统动画工具,或者FrameJS、Origami、Form等代码工具制作App动效演示的用户。同时,对于使用Axure、Justinmind进行原型设计的人来说,HYPE3在响应式...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全C语言编写的基于外插法的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方波注入无传感器Simulink仿真模型。主要内容涵盖方波电压信号的生成与处理,包括开关频率5kHz、注入信号频率2.5kHz的正负辨别、电流误差分离、外插法解析、Atan反正切计算角度等。此外,文章深入讲解了永磁同步电机的Foc磁场定向控制框架的实现,包括Clarke Park变换、iPark控制、Svpwm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转速和转矩的斜坡函数。该算法能够适应低速重载工况,成功加载至额定载荷,并展示了实际角度、估算角度、角度误差、实际转速、估算转速、转速误差和电流波形等关键参数。为了优化大功率应用中的开关频率低问题,文中还讨论了IGBT导通和关断过程的死区时间设置。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和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目标是提供一个高效的仿真模型,帮助理解和优化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算法,特别是在低速重载工况下。 其他说明:该仿真模型已在DSP28335平台上进行了验证,提供了完整的源代码,便于后续独立算法开发和实际应用。
化工分离过程天津大学ppt.7z
内容概要:本文档是一份详细的 ANSYS 斜拉桥建模教程,涵盖了从图纸分析到最终模型建立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图纸与建模思路分析、CAD 三维快速建模、Midas 预处理应用、手把手带写命令流、截面实常数讲解、斜拉索规格介绍、拉索实常数定义、板桁结构二期实常数与单主梁模型区别、板单元等效厚度计算、面内与面外厚度的理解以及支座模拟。通过这些步骤,读者能够掌握斜拉桥建模的关键技术和细节。 适合人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桥梁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及其他对斜拉桥建模感兴趣的从业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斜拉桥建模流程和技术细节的专业人士,旨在帮助他们掌握 ANSYS 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桥梁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其他说明:文档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详细的命令流解析,有助于读者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南京大学论文答辩ppt模板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科尔摩根AKD伺服驱动器与西门子S7-1200/1500 PLC之间的PROFINET IO通讯配置步骤及其实践经验。主要内容涵盖配置程序V16、GSDML文件的正确使用、设备间‘方言’适配的方法、确保PLC准确识别驱动器的关键参数设置、数据交换区配置对控制精度的影响以及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此外,还分享了一些提高通讯效率的小技巧,如禁用自动IP分配、正确配置网口、优化通讯周期等。文中提到的实际案例表明,该配置方案已在包装生产线成功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负责PLC与伺服驱动器集成工作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工程师们掌握科尔摩根AKD伺服驱动器与西门子S7-1200/1500 PLC之间建立高效稳定的PROFINET IO通讯的具体方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系统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配置方案已经经过实际项目的验证,能够应对复杂的工业环境挑战,如电网波动和紧急停止等情况。同时提醒使用者关注驱动器固件版本与GSDML文件的兼容性问题。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注意力机制与LSTM构建的多特征风功率预测模型,适用于MATLAB 2021及以上版本。该模型采用三个特征变量(如风速、风向、温度)来预测风功率输出,并展示了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图以及线性拟合图。文中详细解释了注意力机制的作用,即通过动态调整各特征的权重,提高模型对重要信号的捕捉能力。此外,还提供了调参技巧和扩展应用场景,如用于金融数据预测。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MATLAB编程基础的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风电行业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构建多特征时间序列预测模型;② 提高预测精度,特别是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③ 学习注意力机制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模型效果依赖于数据质量和特征选择,建议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BSCAN密度聚类的风电-负荷场景生成与削减模型。该模型首先对风电和电负荷的历史数据进行采集,接着利用DBSCAN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异常或小概率数据。随后,根据风电的波动性和电负荷的时序性、周期性特点,分别进行风电场景和电负荷场景的提取。相比于传统的K-means方法,DBSCAN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异常值和复杂场景,使场景模型更具代表性。实验结果显示,DBSCAN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将异常场景的识别率从68%提升到了92%,显著提升了后续容量配置的可靠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数据分析以及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风电和电负荷场景生成与削减的微电网规划项目,旨在提高能源分配的效率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参数调整技巧,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DBSCAN密度聚类方法。
实训商业源码-WP9.0模板+插件-毕业设计.zip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Proteus利用SR锁存器74LS279和与非门74LS02D设计抢答器的方法。文章详细讲解了通过SR锁存器的高、低电平状态实现抢答锁定功能,即S低电平置高电平用于抢答,R低电平置低电平用于清零,确保抢答按键按下后无法再次触发。抢答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其中1、2、3序号分别对应不同的按键,4路抢答器独立显示序号,3路抢答器则通过或逻辑处理并列抢答的情况,如1和2、1和3、2和3序号并列抢答时显示“3”,并用LED指示具体并列情况。电路还集成了声光反馈机制,当抢答有效时,蜂鸣器发出声音提示。此外,文章提到可通过三刀双掷开关切换是否允许并列抢答,以及通过锁存器实现抢答器路数的扩展,并提出加入倒计时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 适合人群:对数字电路设计有一定兴趣的电子爱好者,尤其是希望深入了解锁存器应用及抢答器设计原理的初学者和中级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如何利用SR锁存器实现抢答器的基本功能;②掌握并列抢答情况下的电路处理方法;③理解数码管、LED、蜂鸣器等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④探索电路的可扩展性和改进方向。 阅读建议:读者应结合Proteus软件进行实际电路仿真,动手搭建文中所述电路,逐步理解每个组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关注电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project.rar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双馈风机(DFIG)低电压穿越(LVRT)技术的研究,重点讨论了MATLAB仿真模型的应用。首先,文章概述了DFIG的基本结构和低电压穿越技术的重要性。接着,深入分析了转子侧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实现了有功和无功解耦,并具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能力。同时,文中提到网侧变换器采用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确保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和输入功率因数为1。此外,文章还探讨了Crowbar电路的作用,即在低电压穿越过程中保护电路免受过电流或过电压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仿真模型展示了DFIG在电网电压变化时的响应过程及其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工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双馈风机低电压穿越技术和MATLAB仿真的研究人员,旨在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通过具体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1_6DoF机械臂智能机器人原理课程实验--轨迹插值.pptx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ANSYS Maxwell对开关磁阻电机进行参数化仿真的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涵盖四个部分:首先是参数化仿真的概念介绍,解释了这一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在设计阶段预测并优化电机性能;其次是针对转子内外径、定转子极弧系数、气隙长度和绕组匝数等关键参数的扫描实验,展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电机性能(如磁场分布、转矩、效率)的具体影响;再次是灵敏度分析,通过对各参数敏感性的评估,识别出对电机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最后是效率优化,基于前面的分析结果,采用适当的优化算法寻找最佳参数配置,以提升电机的整体效能。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必要的代码片段,用于指导实际操作。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设计与优化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ANSYS Maxwell软件特性和应用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开关磁阻电机进行全面性能评估和优化的工作场合,旨在帮助用户掌握ANSYS Maxwell中参数化仿真和效率优化的技术细节,以便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括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实例演示,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内容概要:文章介绍了蓝牙5.3的发布背景、发展历程、相较于旧版本的性能和功能提升、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蓝牙技术自1994年提出以来,经过不断迭代,蓝牙5.3在传输延迟、抗干扰性、功耗、安全性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其应用场景涵盖真无线耳机、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文章最后探讨了蓝牙技术未来在传输速度、功能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潜在发展方向。; 适合人群:对蓝牙技术发展感兴趣的科技爱好者、从事蓝牙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蓝牙技术的历史沿革及其各个版本的关键特性;②掌握蓝牙5.3相较于以往版本的具体改进之处;③明确蓝牙5.3在不同设备和场景下的应用价值;④展望蓝牙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其他说明:是否升级到蓝牙5.3取决于个人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对于追求极致体验或特定环境下使用蓝牙设备的用户来说,升级蓝牙5.3能带来明显的好处;而对于日常简单使用场景下,若现有设备能满足需求,则无需特意升级。此外,还需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可升级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乡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供水系统中存在的水压不稳定问题,还加入了水质监测和智能加热功能,确保了用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系统采用S7-1200 PLC进行闭环控制,利用PID算法自动调节水泵转速,将压力波动控制在±0.02MPa以内。同时,在水箱中加入了多层滤芯和水质监测设备,如浊度传感器和余氯检测仪,确保水质符合标准。此外,系统还包括了一个智能加热模块,根据不同季节调整水温,满足村民的需求。组态画面设计直观易懂,便于村民操作和监控。 适用人群:从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人员、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以及对PLC应用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解决水压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的乡村地区。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供水系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其他说明:该系统已在鲁中山区成功运行半年,经历了极端天气考验,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在光伏储能系统中应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进行经济调度的方法。针对光伏并网系统中存在的经济调度难题,如发电成本与光伏消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利用MOPSO算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文中详细介绍了MOPSO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光伏储能调度中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定义双目标适应度函数、维护Pareto前沿的精英解集合以及处理储能状态约束等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应对光伏预测误差对调度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成本增长下能够显著降低弃光率。 适用人群: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营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关注光伏储能联合调度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光伏发电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实际工程项目,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种有效的调度工具,帮助他们在满足多种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做出最佳决策。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部分关键代码片段用于解释算法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研究成果。同时强调了最终的选择仍需由人类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剖析了“hello”程序从源代码编写到运行终止的全过程,涵盖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加载、执行、访存、动态内存分配、信号处理及终止回收等阶段。通过Ubuntu环境下的实例分析,展示了计算机系统如何利用编译器工具链和操作系统管理,将静态代码转化为动态进程,并实现程序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研究揭示了系统设计的层次化与抽象机制,强调了性能、复杂度平衡及容错可靠性的重要性,为计算机系统优化提供启示。 适合人群: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对计算机系统底层原理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读者理解编译器工具链的工作流程;②深入探讨操作系统在进程管理和内存管理中的角色;③学习如何通过分析程序生命周期优化计算机系统性能;④掌握动态内存分配和信号处理机制。 其他说明:本文通过具体的“hello”程序案例,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技术细节,包括预处理指令、编译过程中的代码转换、汇编生成的机器语言、链接器的符号解析、加载器的内存映射、执行时的进程调度、访存机制、动态内存分配管理以及信号处理机制。文章还附带了详细的附件和参考文献,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用例图的概念、构成元素及其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用例图作为一种描述系统功能的视图,是UML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参与者、用例、边界及关系清晰展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文章详细解释了参与者(外部实体)、用例(功能需求或用户场景)、系统边界和关系(关联、包含、扩展、泛化)的定义和作用。用例图不仅有助于获取精准需求,还能指导测试和系统设计,确保开发过程有序高效。通过实际案例,如电商系统、打车软件等,文章生动地展示了用例图的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软件开发各阶段的作用。 适合人群:适合软件开发人员、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以及所有参与软件开发流程的相关人员,尤其是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在需求分析阶段,帮助团队梳理用户需求,确保系统功能明确;② 在系统设计阶段,为架构师和开发人员提供功能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的依据;③ 在测试阶段,为测试人员提供详细的测试用例设计参考;④ 提高团队沟通效率,确保各方对系统功能达成一致理解。 其他说明:本文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掌握用例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技巧,建议读者在实际项目中多加练习,结合具体业务场景灵活运用用例图,以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