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dyzi19u
  • 浏览: 16316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当我们遇到鲁迅

 
阅读更多

当我们遇到鲁迅
2010年08月14日
  当我们遇到鲁迅高密市康成中学    于学军    2010年7月28日 06:19
  张文胜于10-7-28 10:21推荐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太精辟了。
  邱法喜于10-7-28 11:15推荐当我们遇到鲁迅,想象丰富,启迪性强,令人叹服。
  王岱于10-7-28 11:30推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绕不过的一个人物,鲁迅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读鲁迅,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当我们遇到鲁迅
  夜深人静,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在观看了苏州十中袁佳、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教学录像时迸发的感触,使我难以入睡。她们敢于在公开课上讲鲁迅,能够把《祝福》讲得非常成功,着实让我赞叹。赞叹他们高超的授课技巧,更赞叹她们不畏鲁迅的勇气。 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鲁迅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办?
  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我们几代人都在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社戏》、读着《孔乙己》、"《阿Q正传》和《藤野先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来,一点点长大,渐渐明理、明法。可当我们走上讲台,遇到鲁迅时都干了些什么?
  “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人如是坦言。于是乎,浅尝辄止成了目前我们在教授鲁迅文章时最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鲁迅的作品,都是概括一下作品的主题思想,然后再拿几个重点的句段找学生分析一下,再根据学生的赏析回扣一下主题就完了。除此之外感觉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的了,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重点先讲解某一个模块的文言文或者是诗歌单元,而对于想鲁迅这样的小说单元或者是散文、随笔一类的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就算是学过了。长此以往,伤害不仅仅是孩子对鲁迅先生文章的阅读的兴趣,伤害的更是孩子那颗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善恶美丑敏锐的鉴别能力。进而厌恶鲁迅,讨厌鲁迅。在当下中学生群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吗?“语文课堂中,要问我们怕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郁达夫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来自中国,是一个炎黄子孙,是属于我们的英雄,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可是,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文化巨匠呢?我们真的拥护了吗?我们真的珍稀了吗?或许真的没有。
  我们学习文章,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上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那样“自行做人”、“自行做文”。我们守着这样好的精神财富而不用,这是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鲁迅是大家,他的文章,不能说是全部,大多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仅局限于思想层面。单就其文章的美,值得学习之处,就有很多,含蓄美,是其中的美感之一,拿《祝福》鲁四老爷的描写为例来看。
  鲁四老爷,一个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好像与众不同,他对待祥林嫂虽不是彬彬有礼,却也是“貌甚闲暇”,少露狰狞,他按约定的数目给工钱,看不到露骨的剥削压迫,他不打她,不捆她,不卖她,也没用阎王地狱恐吓她,作品中,作者仅仅写了他的“皱眉”。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来到鲁镇找工作,鲁四老爷只是“皱了皱眉”,这“皱眉”就表明了他看人的标准――讨厌寡妇;祥林嫂被婆婆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两个词“可恶,然而……”,这“可恶”的言外之意,当然是别人抢走了他家的佣人,冒犯了他的尊严,而“然而”则表明了他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婆婆当然有主宰媳妇的权利;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又一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也只是皱眉,并暗暗告诫妻子,要慎用此人。对付祥林嫂,他是不必出面的,杀鸡焉用牛刀啊,然而,这两次皱眉和“可恶,然而……”,不可小觑,在这背后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极尽含蓄之妙,。然而如果有谁认为鲁四老爷,永远的持有温文尔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儒者气象,那就大错特错了,除夕之夜,当他得知祥林嫂死去消息时,一反儒雅常态,“且走且高声的怒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多么蛮横无理的人性啊,多么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的大暴露啊,这些,在鲁迅文章中不应该注意吗?学生学习了以后难道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写作没有帮助?
  或许,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太厉害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讲授鲁迅文章时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或许是无奈之举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而放松了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讲好鲁迅,当我们在遇到鲁迅的时候不敷衍,不浅尝辄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鲁迅,了解鲁迅、尊重鲁迅。否则,就可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犯无知的错误,将课堂在轰轰闹闹中上到虚无。我的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很久远了,只要是一讲到鲁迅,就会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的大讲鲁迅的婚恋史,除此以外,毫无收获。据我所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没有读过《鲁迅全集》的恐怕不在少数, 因为读得少,对鲁迅的理解难免失之偏颇,浅读、偏读、误读的现象自然时有发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这样在语文课堂上,面对鲁迅,我们还能讲什么?
  二是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b]
  [b]   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b][/b]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