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bsp59lbsp
  • 浏览: 14088 次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第一言:曹操

阅读更多

第一言:曹操
2011年11月26日
  文章出处:http://user.qzone.qq.com/119517355/blog/1318940280
  
  曹操: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出自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的《求贤令》。
  东汉末年,曹操是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被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虽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恶行,却具有非常的雄才大略。政治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绝对的“天时”优势;经济上,他推行屯田制和重豪强兼并之法,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起来;文学上,他是“建安文学”派之一,诗歌悲壮沉郁,《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有些名句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脍炙人口。特别是在用人上,他很有眼光,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千古名言。
  他46岁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48岁时统一北方;54岁时试图统一中国,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退回北方。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曾于公元210年至217年先后3次下令广求贤才。公元210年,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空谈道德的藩篱。
  自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方针以来,士人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自视清高,刻意追求所谓的德行,到了东汉末年士风虚矫,“清议”、“清谈”等非常盛行。武帝时“察选”、“征召”等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被扭曲成了“道德竞赛”的工具。也就是说,传统的用人制度只重德不重才,结果选拔了一批以忠臣孝子自居,只会空发议论而乏治国用兵之术的庸才。
  曹操的《求贤令》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布的,它是对东汉以来的士风的挑战――空谈道德无用,惟有才能重要。
  公元214年,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要求唯才是举,哪怕像陈平盗嫂受金,吴起杀妻求将之类的人,只要有才能,就要予以任用。公元217年,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5种类型人物。第一类如伊尹、傅说,虽出身微贱但国家待之以兴;第二类如管仲,虽是齐桓公仇人,但能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第三类如萧何、曹参,名气虽不大但有治才;第四类如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能最终助成王业,名垂千古;第五类如吴起,虽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术。为此,他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反映了曹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他还在《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要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诚心得到更多的贤才。
  在“唯才是举”的实践上,他确实能做到不记个人恩怨,从大局着想,广纳人才。如袁绍部下陈琳,在官渡之战前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对曹操的人格进行了侮辱,但被俘后,曹操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再如宛城之战,张绣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当张绣来降时,还与其结成亲家,封为扬武将军。正由于曹操重视贤才,唯才是举,因而他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荀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