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19820823
  • 浏览: 934488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第5节 三个败家子(5)——刘封,被封印的秘密

 
阅读更多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等等,各位看官说了,时间上不对啊!

大家问了,《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收刘封至少要在刘禅出生之前,不然前文提及的“至荆州”,“未有继嗣”的收子过程就无从谈起,但《魏略》所载的简氏将军认出刘备之子‘刘禅’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怎么可能差这么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关于刘封的出身,史料上记载根本缺失不详。除了《三国志》外,就只有《三国演义》中遵循了《三国志》的说法,认为他是罗侯寇氏之子。

如果单就《魏略》记载的“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看,除了“罗侯寇氏”和“刘括”的谐音外,与‘刘封’再没有交集。

可假若我们抛开刻板的史料记载,单从刘备攻葭萌时刘封“年二十余”的记载推断,就能看出眉目。若刘备自建安元年左右出生,到建安十九年认祖归宗,那不也是“年二十余”吗?不正好就与简雍带回的‘刘禅’年龄相仿吗?你能说这些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但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似乎也仅此而已。假如我们认定《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完全准确的话,那么刘封便决计不可能为刘备在《魏略》中那失散到汉中的儿子。

可遗憾的是,我们是在从一段残缺的历史中探求真相,所以只能加入些‘臆测’来补足被尘封的历史。出于无奈,我们必然要先视《三国志》中某些记载为可以动摇的,然后才能去论述、印证、批驳它。

关于刘封其人经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描述出入也很大,愚以为恐怕罗贯中也从中觉察出些蹊跷才做了修改。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封属于随刘备第一批入川的武将;但在《三国志》中,他却是和诸葛亮一起的第二批队一员。那么,我们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他是第三批队?

可能第三批队的说法瞧起来十分可笑,但对于同样可笑记载的疑问却出自《马超传》的裴松之注中“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这段是裴松之对于关羽为何能那么快就得知马超归降,还要和他比武事件的质疑。

试想当时社会消息封闭,信息不通,尤其是益州山路崎岖与荆州间来往不便。连后来吕蒙袭取荆州那么大的动静,蜀汉都后知后觉,乃至葬送了关羽小命,怎么收马超关羽就能突然知道,怎么关羽与诸葛亮间书信往来又那么神速?所以裴松之解释为“不得如书所云”,认为这一段是误传的。

但事实上,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刘备在攻取益州的漫长过程中,曾在马超投降,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回到荆州调兵遣将,为准备一举拿下益州全境做最后的统战部署呢?

如果这样,那么马超归降这段消息就是刘备带回去的,而《三国志》中那段记载便解释得通了。

而事实上,这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其实刘备攻取刘璋,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容易,而是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元211-公元214年,足足打了3年);他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亲自回到荆州组织兵力,进行对刘璋势力的最后决战。假若我们在此稍微更改一下鱼豢在《魏略》中所记录的刘备父子相见地点,把简雍带回‘刘禅’的地点调到荆州,则此‘刘禅’的履历和刘封就又能有三四成的相似。当然,这也完全只是一种朦胧的甚至不分青红的臆测,毕竟时间上还有出入。但说到底,这是由于蜀国史料极度匮乏造成的。

而无论简雍带回的‘刘禅’究竟是不是刘封,他的回归对蜀国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暗地里酝酿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只要这个人回来了。无论他自己主观有意与否,夺嫡的争斗势必无法避免。

可是,这场争斗终究没有在任何史书中出现过。对于蜀汉官方来说,是因为皇长子‘刘禅’根本没有‘丢失过’,当然也无所谓‘夺嫡之争’。而对于刘封或另有其人的那个‘刘禅’来说,是由于他死掉了。

单就刘封来说,此人某种程度上很不讲组织原则,甚至有点小心眼;他身上有一种跟刘备相同的狂傲,却没有刘备那股凝聚力。

比如他不肯发兵营救已然必死的关羽,虽然客观上保存了上庸兵力,却无形中将刘备的嫡系旧将得罪了个痛快。按理说他应该笼络新进势力才行,但他又不理会孟达等支持他的将领意见(请注意,孟达也是扶风人,如果真如《魏略》所说,那就能解释为什么刘封与孟达在开始时那么亲近了),由此间接得罪了益州本地土著,把本来能归属到自己一方的将领也推了出去。试想此人若只如《三国演义》里那种‘义子’身份来参与夺嫡,势必没有任何一股势力会支持他,不只因为他得罪的人多,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是刘备亲子,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所以后来孟达叛逃时,以为能轻易引诱刘封反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蜀汉实在没有刘封容身立命之处,而他又不是刘备的亲儿子,实在也没有理由再待在蜀汉——如果,他不是刘备亲生儿子的话。

可谁想结局却出乎孟达预料,刘封宁死也不肯投降魏国,还是回去见了刘备。

此时若按正常情况,刘备应该赦免已然戴罪立功的刘封才对,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有过此心。可是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而且不是别人,是那一向宛若公正化身的诸葛亮。他给刘封加了一条罪状,只是一条罪,一条和他所犯‘罪过’无关,却能要了他命的原罪——“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三国志·刘封传》)

某些较为激进的文人墨客,常以此来诟病诸葛亮,认为刘封不是刘备亲子,在蜀书里更找不到任何刘封周边形成过小势力的记载;一个要人没人,要兵没兵,要血缘没血缘的刘封,他有什么“终难驾御”的地方?他完全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加入夺嫡游戏。认为诸葛亮这样做,只是在铲除异己,为自己日后专权铺平道路。

事实上,对诸葛亮的为人清明,我们不应该任意加以怀疑,毕竟他有的是夺权自立的机会,却没有那么干,已足够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刘封若为刘备义子当然是没有能力夺嫡的,但假如他是刘备的亲生骨肉呢?假如刘封不但能够证明自己是刘备亲子,而且是嫡长子呢?

情况将完全逆转。他将完全有资格与当<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时甘">时甘</personname>夫人所生的刘禅一争,而且对从未经历战斗,年纪尚且幼小的刘禅来说,他的胜算甚至更大;眼看一场改天换地的政治风暴,即将席卷刚刚失去荆州,备受打击的蜀汉政权。

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站出来主张杀死刘封,杀死一个没有罪的‘罪人’。虽然这对刘封个人极端不公平,甚至于可说成没有了天理。但却事实上挽救了已经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的内部斗争,客观上体现了一名合格政治家应有的决断力,无形中消弭了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政治风暴。对蜀汉政权除刘封外的任何人而言,都是再好不过的。刘封要怨,也只能怨自己“生在封建社会,生在帝王家,而自己却不够狠,不够绝了”。

此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是关于刘封死后的记载“封子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刘备既然怕刘封夺嫡,那么刘封他儿子刘林也同样是个危险人物,干什么不一起杀了灭口?不怕他心怀怨恨,图谋不轨?而且还允许他担当蜀汉的牙门将?(一种杂牌将军,换算为品级约五品左右)还是在耐人寻味。

无论刘封是否刘备遗失在外的嫡亲骨肉,历史的结局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刘禅成为皇帝。而刘备的嫡亲长子,却被湮灭在那些被遗忘历史的长河当中,永远无法抬头。

下回我们将翻回头来,看看史书记载中的那个刘禅,那个在《三国志·后主传》中由“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才开始正式记载的刘阿斗——刘禅。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