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软件开发一点体会

阅读更多

一年来很少写日志,更多地是项目开发和研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


做开发4年来,给我一个总体的感觉是痛苦并且快乐着。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更有甚者这个问题他人不能解决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至于痛苦的方面,这可能和他人不同,我很少会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困惑,更多的是来自于团队合作和团队工作质量。有时候,会对队友很失望,无论是经验程度,还是处理人事的方法。


对于软件开发,笔者一点体会,简单地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或多个团队相互合作,产生一定“结果”的社会过程。个人偏好地认为是一种过程,通常来说,由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等等。在不同的场合,这些过程增加或者减少。无论怎么样的变化,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人,处理好人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软件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牢记着只做正确和适合自身的开发方法,尽量不要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笔者曾经就犯过错误,严格地按照敏捷那套执行,开始就遇到了同事的反对,理由是他不能理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照搬是不行的。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软件项目,把握需求是困难的,一般而言,很难做到所有的需求细节一一列出,只可能在一个相对抽象的需求上不断地“演化”,甚至发生变化。开发人员最苦恼的地方莫过于需求变迁所带来的反复开发或者修改,所谓的“Change is welcome",那是“Communism”。若要把项目致力于灵活多变,无疑是困难的。从事多年开发的同仁会感觉,如果有一个不需要编码,只需要简单配置,能够完成需求,那该多好。不过,据我所知,不管模型化建模,还是代码自动产生器都不能很好完成需要,毕竟需求是各异的。


找不到理想中的“乌托邦”,最终还是回到现实。重担还是落在开发人员身上,开发人员面对“脆弱的”需求,尤其是架构师团,更需要抽象业务逻辑,构建需求的蓝图和界限。笔者认为成功的架构师是务实的,我见过不少“理想主义“的架构师,写出来的方案有点像“八股文”,甚至一些方案在实际情况中是“死胡同”。


架构设计并不是越抽象越好,更不是越技术先进越好,成熟大于高新,务实大于花哨。


说句题外话,我看到过很多同学,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在简历上面写了不少的“高新”技术,动不动就是“精通”的字样,有经验的HR看都不会看这样的简历。反思一下,为什么不少公司招聘信息注明,行业经验优先考虑。不难看出业务理解优先于技术实力。技术是要落到实处来解决实现的问题的。好比钞票,如果不流通,它就是废纸。


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之后,详细设计,一个和客户或者和开发人员内部讨论过程,无论你的角色是什么,沟通的素质是必须的。作为开发人员,要了解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协调团队,同时和客户互通。


人力资源安排是一门大学问,首先需要了解团队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技术实力和需求理解能力,其中需求理解至关重要。


项目经理好比军队中的“帅”,架构师好比“参谋”,开发人员则是前线将士。团队的执行力,往往决定项目的成败。首先,需要了解部下,一个稳定的团队是相当重要的。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流通性相对比较大的行业,尤其在时间拮据的情况下,大多数通过面试手段来招募贤士,少数则是通过推荐。无论哪种方法,在短期内,知人善任是困难的,项目经理很难全面的了解开发员的才能。笔者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觉得挺不错,感觉后来越来越差,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当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临时“易将”是不明智,重新招募和培训新的员工,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事处理都是不合适的。一个权宜的方法就是培训员工,因为技术和素养是可造的。一些上了年纪或者有家庭的员工很难进行“培训”,其兴趣和精力不在于此,处理这样的问题比较棘手,至今效果不理想。


事情不能改变的时候,只能适应其规律。


接下来,沟通和协调团队。它是双向的,逐渐地了解队友的习惯和素质,合理地安排任务的分配。笔者举一个二期开发项目的例子,见到的一个常景就是,各个队员开发个自己的小模块并且保留接口,接口之间可用性和风格各异。由于笔者偏好开发,因此有“Code review”的习惯。出于尊重前辈(笔者的年纪最小,平均小了10岁),时常在代码上面添加注释,建议修改或者改进。由于项目前期,测试用例极少,导致了目前修改后的bug不断,项目中出现了相互职责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统一了意见。过程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其消耗了大量的开发时间。在一个团队中,很少的人对软件的思考,过多的是实现功能性。软件作为一门艺术,开发是苦难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实现的层面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价值。若把它定位到哲学高度,则是力于美的结合。虽然软件是虚拟的,但是它能够体现一个团队背后的智慧,从学术的角度,就是软件的制造工艺。工艺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软件的架构能力。提升团队的素质,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有限地提高。


顾客就是上帝。


有时候这些上帝也比较“疯狂”,提出来很多不合理的需求。相信大家喜欢技术型出身的客户,那样会更有“人情味”。推掉不合理的需求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更是“艺术”。处理顾客关系,使用软件技术手段是行不通的。有意思的是,软件工程里面很少有“人文关怀”,而是过多的“工程实践”。笔者认为“人文”方面是不可少的。事实上,项目经理多不是“技术”官,而是“行政”官,不少人误解了其作用。


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只能写到这里。针对一些问题,我会做“专题”,从行政管理到软件架构,甚至到开发实践方面,相当地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或者指点迷津。

分享到:
评论
39 楼 middin 2010-06-22  
开发者永远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
38 楼 chenyulong1 2010-06-18  
楼主是我们的榜样哈。
37 楼 youngxu 2010-06-18  
LZ说的很实在,做好软件开发不容易。
36 楼 colinsage 2010-04-09  
越来越感觉到:程序员出来混,玩的是人不是技术
35 楼 bomb2121 2010-03-07  
同样是四年的工作经验,楼主成长和自我总结的比我要好多。回想四年下来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但没有一样能说是精通的。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的技术、框架,多的是浮躁和不安。没有一个长期积累到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行业很难有所突破。写程序需要的是耐性,做软件靠的是团队协作,另外做一名合格的程序员还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
34 楼 xlongbuilder 2010-03-07  
楼主写的真的很不错 很期待你后续文章
给个良好
33 楼 zhao3546 2010-03-06  
难得一见的好文,可见作者对软件开发还是有尝试思考的
32 楼 arong 2010-03-04  
LZ,这么年轻就有这么深的提炼,佩服,不是一般人。文笔也很不错。
31 楼 rdsuncn 2010-03-03  
LZ 意识有点到位了
30 楼 yanx730 2010-03-03  
感觉不错,沟通是个技术活
29 楼 derekop 2010-03-02  
写的真非常好 现在逐渐得感到了
28 楼 lxinfor08 2010-03-02  
现在的我确实只是在一个功能实现的层面上,感觉这是一道坎、、、、、、
27 楼 qiaoakai 2010-03-02  
写的挺好!!支持一下!!呵呵。。。
26 楼 donggua63966659 2010-03-01  
软件作为一门艺术,开发是苦难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实现的层面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价值。若把它定位到哲学高度,则是力于美的结合。虽然软件是虚拟的,但是它能够体现一个团队背后的智慧,从学术的角度,就是软件的制造工艺。工艺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软件的架构能力。提升团队的素质,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有限地提高。

很赞成。
25 楼 wx851205 2010-03-01  
架构设计并不是越抽象越好,更不是越技术先进越好,成熟大于高新,务实大于花哨。

英雄所见略同
24 楼 mercyblitz 2010-03-01  
showr 写道
楼主几年开发经验啊 ?

比同时普遍小10岁?

莫非就 20 出头?

能写出这样的体会 ?

学习了 ~~~!!!

收藏 !



24,也不小了,呵呵。
23 楼 showr 2010-03-01  
楼主几年开发经验啊 ?

比同时普遍小10岁?

莫非就 20 出头?

能写出这样的体会 ?

学习了 ~~~!!!

收藏 !
22 楼 mercyblitz 2010-02-28  
<div class="quote_title">windflawlyq 写道</div>
<div class="quote_div">
<div class="quote_title">mercyblitz 写道</div>
<div class="quote_div"><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笔者曾经就犯过错误,严格地按照敏捷那套执行,开始就遇到了同事的反对,理由是他不能理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照搬是不行的。</span></span></div>
<p> </p>
<p>    我觉得不是太严格,而是不够严格,或是严格不起来。</p>
<p> </p>
<p>    我也在项目中推行敏捷,团队成员虽然嘴上都说支持,但除了我给他们上的一些敏捷的课,似乎大家再也没有主动去深入研究敏捷。因为缺乏对敏捷的理解,使得实践起来显得很形式化,没能真正体现出敏捷的价值。同时基于这种没有价值,团队成员就会对敏捷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怀疑,删减具体一些实践或对实践进行修改。</p>
<p> </p>
<p>    例如,在提倡用TDD后,更多人觉得我们先从无到有的引入测试就好,至于测试是否先行,测试是否驱动设计都给出了否定。结果在大多的时间下,大家都写的测试代码越来越少,一个大模块,可能就只写了几个无关紧要的测试,这些测试写得又长又臭,在设计发生调整时测试代码不易修改,最要要嘛不对设计进行重构,要嘛重构了,干脆整个测试注释掉。</p>
<p> </p>
<p>    我觉得学一样东西,不要还没去看去悟就开始反对教条。我们不是做得太过,而是根本就还没入门。大家都不是大师,却个个具备对大师的评判能力,动辄去怀疑去否定。我不反对做学问带着怀疑的态度,只是觉得怀疑的时间点不对。我更愿意一开始依葫芦画瓢的一步一步去做,遇到问题反复去咀嚼书上的话,去看论坛里的分析,去思考,等真正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去总结体会,去适度评判。</p>
<p> </p>
</div>
<p> </p>
<p>和你相同的感受~</p>
21 楼 windflawlyq 2010-02-28  
<div class="quote_title">mercyblitz 写道</div>
<div class="quote_div"><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笔者曾经就犯过错误,严格地按照敏捷那套执行,开始就遇到了同事的反对,理由是他不能理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照搬是不行的。</span></span></div>
<p> </p>
<p>    我觉得不是太严格,而是不够严格,或是严格不起来。</p>
<p> </p>
<p>    我也在项目中推行敏捷,团队成员虽然嘴上都说支持,但除了我给他们上的一些敏捷的课,似乎大家再也没有主动去深入研究敏捷。因为缺乏对敏捷的理解,使得实践起来显得很形式化,没能真正体现出敏捷的价值。同时基于这种没有价值,团队成员就会对敏捷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怀疑,删减具体一些实践或对实践进行修改。</p>
<p> </p>
<p>    例如,在提倡用TDD后,更多人觉得我们先从无到有的引入测试就好,至于测试是否先行,测试是否驱动设计都给出了否定。结果在大多的时间下,大家都写的测试代码越来越少,一个大模块,可能就只写了几个无关紧要的测试,这些测试写得又长又臭,在设计发生调整时测试代码不易修改,最要要嘛不对设计进行重构,要嘛重构了,干脆整个测试注释掉。</p>
<p> </p>
<p>    我觉得学一样东西,不要还没去看去悟就开始反对教条。我们不是做得太过,而是根本就还没入门。大家都不是大师,却个个具备对大师的评判能力,动辄去怀疑去否定。我不反对做学问带着怀疑的态度,只是觉得怀疑的时间点不对。我更愿意一开始依葫芦画瓢的一步一步去做,遇到问题反复去咀嚼书上的话,去看论坛里的分析,去思考,等真正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去总结体会,去适度评判。</p>
20 楼 抛出异常的爱 2010-02-27  
java_fxj 写道
fantasy 写道
渴望有个好的团队 不如创造一个好的团队

新手,肯定想加入一个好的团队啊。以后才能创建一个好的团队。
一开始,便可以创建一个好的团队的是天才!很可惜,我是不天才。

要什么天才?
非要弄出一个皇上
大家来贡着他,
心里才会安心么。

需要什么资源就去要,
向老板要,
向客户要,
座那里等着?
等老板同意你拿他的资源作实验么

相关推荐

    关于软件测试的一点体会

    关于软件测试的一点体会软件测试有一些心得,零零散散,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一,软件测试员的目标是尽可能早地找出软件缺陷,并确保其得以关闭。仔细思考后,我觉得此目标包含三个含义。1.软件测试员的基本目标是...

    keil 软件集成开发工具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开发系统基本知识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单片机开发工具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软件测试中测试用例编写一点小体会

    软件测试中测试用例编写一点小体会Usecase是一种在开发新系统或者软件改造时捕获潜在需求的技术。 每个用例提供了一个或多个场景,该场景揭示了系统是如何同最终用户或其它系统交互的,从而获得一个明确的业务目标...

    中国软件开发工程师之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从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角度以“痛点  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有高层谈到之前在中国觉得自己做得很牛,但与美国同行接触后却发现与人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在外企工作时也有过同样的体会。真正与外国...

    Keil C51开发系统基本知识详解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 开发系统基本知识

    Keil C51 是美国 Keil Software 公司出品的 51 系列兼容单片机 C 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 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 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 C 来开发,体会...

    KEIL 7.0版 完全版带中文补丁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c51教程————51单片机的入门资料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嵌入式软件开发之我见

    自己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好多年了,在此想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嵌入式开发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Keil C51使用教程)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 教程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 使用详解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 统与汇编相比C 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 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 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Keil C51 软件提供...

    软件测试网络文章集合

    软件测试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测试过程中如能按照测试的基本过程来进行测试,这样在测试完一个软件后,软件的质量能有所保障。 软件测试不仅有测试目的、测试过程,在测试过程中还应按照一定...

    一位软件工程师的6年总结.doc

    本文主要是关于软件开发人员如何提高自己的软件专业技术方面的具体建议,前面几点旨在确定大的方向,算是废话吧。 1、分享第一条经验:“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其实这是一个来自国外教育...

    计算机软件-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地点):实习时间:2011年 12 月 实习指导教师: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结合的认识 (1)实习内容 我的工作岗位是软件开发

    C语言在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定位及学习体会-.doc

    C语 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一种广泛使用的基本语言工具,学习 C语言是学生形成编程思维,是为将来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打下基础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p 】 [1]李少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Keil uVision2

    Keil uVision2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使用接近于传统c语言的语法来开发,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而且大大的...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