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ju887jn
  • 浏览: 12511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提高小学作文实效性的思考

 
阅读更多

提高小学作文实效性的思考
2010年11月17日
  摘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是我们必须探索的问题。英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巴威尔说:“学生是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转动;学生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并围绕他而组织起来。”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实践,从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悦,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实效性  探索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表现为教学没有目标,没有梯度,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无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是我们必须探索的问题。英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巴威尔说:“学生是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转动;学生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并围绕他而组织起来。”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实践,从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悦,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通过近一年的调查,总结,我发现其“标、本”的主要原因多是以下几种情况。
  1.传统的课堂结构束缚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结构上所形成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裹住了作文教学前进的步伐。
  2.写作题材范围狭窄,作文题目单一。
  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老师人为限制了作文题材,一篇作文多用,写作时换汤不换药。写来写去内容无非就是英雄主义,完美主义占据主角。
  3.各类作文教辅替代了教师的教。
  现在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被作文苦恼就赶紧买来各类的作文大全,作文指导让孩子参考,孩子图省事就照抄不误了。
  4.教师根本不写或不会写作文。
  很多的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作文写作的指导者,或者由于自身素质所限根本不写作文,其实,对于那些有难度的作文,教师应先下水,写范文。
  5.师生都有被作文逼的感觉。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忧心忡忡,但又不得不去做。
  6.作文道德的缺失。
  现今,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假、大、空)已经成了一道“常见的风景”。其根源在于,学生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加之教师又没用提供良好道德的示范。 
  7.作文缺乏层次和梯度。
  教师总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忽略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一味提高作文要求,让学生感到作文高而难,打击了表达的欲望。
  8.作文审题不清。
  作文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不知道靶心在哪,如何能把箭射准呢。很多同学在审题时不清,结果体裁弄错,内容也是离题千里。
  9.教师评语批评多,鼓励少。
  多少年来,精批细改,一直是语文教师务必遵循的重要工作。批得多,批评的语句也多,而表扬鼓励的话就相应少了。
  根据作文教学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摆脱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要建构作文教学的正确理念,深谙作文技巧,奠基成功作文,承载作文教育,探索作文课程,要让学生愿写,乐写,写好,让教师愿教,乐教,教好。
  在作文教学中,以上所述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措施一:做好作文早期练习,打好作文基础
  (一)加强朗读练习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二)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
  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用本子抄写词语,为以后作文时积累词语。平时还强调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三)说话、写话的练习。
  说是写的前提。在课堂内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注重过程,淡化评价,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四)与阅读结合起来练习,也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练习。当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想象文章结尾以后发生的故事,完成续写。如学完《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出联想。
  (五)进行日记、周记的练习。
  指导学生要把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然后让学生写。开始在检查时,我降低要求,只要动笔了就行,哪怕是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专心去思考自己的见闻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爱表达的习惯。
  措施二:积累习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
  1、广泛阅读。要树立大阅读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首枚经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不仅是读书看报,还要读“社会”。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要想积累生活经验,除了读书看报,首先要培养学生听广播、收看电视、留心现实生活的习惯,使这些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像《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都是很有益的电视栏目;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如我校结合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拔河、长跑、跳绳等比赛活动,到校外组织参观、扫墓、公益宣传等活动;第三,每周定期开展话题讨论活动,话题涉及身边的事物现象和传播媒体上关注的热点、焦点,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拓宽对事物认识深度广度的能力。
  2、注意积累。在教学中,笔者建议语文老师让学生准备两个笔记本,一本起名“粮仓”,寓意广积知识食量。内分词句类,篇段类等,学生再根据个人喜好分成若干小类别,分门别类地记录那些好词佳句和美文轶事;一本作为散记,取名“集思”,同时起周记和日记的功效,将积累的零散宝贝整理加工再造成为较为完整的文章或篇段记录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将会非常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习作中会潜意识的或多或少的运用这些材料,通过相互学习,强化学生作文积累的意识,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做好准备。
      措施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作文写作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地获取作文素材,是学生想象力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作文的写作。
  (一)凭借词语,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写作。
  汉语中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这种小练笔同样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
  (二)阅读之后,合理想象,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由于这种续写是阅读之后及时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适时迁移,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写,乐于写。
  (三)利用插图,启发想象,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媒体。如教完《赠汪伦》这首古诗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启发想象:插图上的环境是怎样的?是什么场面?俩人的外貌、衣着怎样?各在干什么?从他们双手抱拳拱手作揖的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口头叙述。然后以《送别》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短文。
  措施四: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题目,正确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和范围。可按下几个步骤操作。
   一、把题目默念几遍,想一想题目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如<<暑假中的一件事>>,是写“事”,而不是记人;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或三件事;是一件“趣”事,而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时间是“暑假中”,它既不是发生在暑假“前”,也不是发生在暑假“后”,而是“中”;地点也不可能在学校。这些,在默看题目是,都要一字一字地想清楚。
    二、看一看题目对文章写作对象和体裁有什么要求。如<我的同学xxx>和<我和同学xxx>,两个题目都是记人,但前者是记同学xxx一个人,后者却是写“我”和同学xxx两个人。又如<我的好伙伴>,可以写人,如要好的同学、小朋友等;也可以写物,如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字典、录音机等,对自己忠实、讨人喜爱的小狗、小猫等,都可以是这个题目的写作对象。确定好写作对象后,要看一看写作体裁是什么,是写记叙文还是其他体裁。
    三、审一审进一步明确题目的选材范围。文章的写作范围表现在时间、地点、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如<课间十分钟>是要你写正在发生的事;<童年趣事>是要你写已经发生过的事。又如<校园新貌>写的是“校园”,<有趣的课外活动>,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因此,要仔细审清选材范围。
    四、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也就是揭示思想意义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我敬佩的一个人>,“敬佩”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要重点写出为什么“敬佩”。再如<记一位勤奋工作的老师>,“勤奋工作”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它就是“题眼”,如果去写这位老师如何“生活朴素”“关心同学”的事,那就离题了。
    审题时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眼光。每一个作文题目对写作文总会有一些限制,但千万不要被这些限制框住了思路、捆住了手脚。审题时,既要看到题目中限制了什么,又要看到没有限制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既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发现可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措施五:教师提供作文示范。
  试想, 一位乒乓球教练,自己不示范,或者自己根本就不会打乒乓球,他能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吗?对于难度比较高的作文,需要教师先下水,写范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的方法,然后仿写。2001年,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某市专门作出了有关规定,九年制学校1至5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6至9年级的语文老师不少于1.5万字。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这确实是讲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们对语文老师要求可不能太高,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担当老师,而我们的老师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苛求语文老师一定要写得一手好作文。但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知道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而且我们写时也会发现考试时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没有美感,这样我们就会在自己教学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现在整个的教学方法有所改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措施六:赏地评价学生作文,消除恐惧心理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所以,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评价作文时要学会以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措施七:让真实成为作文的生命。
  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总之,我们要扎实对学生做好早期作文练习,为作文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同时加强他们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作文的写作;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快乐中写作;欣赏地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使他们认识到: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让他们在作文天地里自由飞翔。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