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t379vt
  • 浏览: 14408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外仁内圣,以借得天下,以情御英雄

 
阅读更多

外仁内圣,以借得天下,以情御英雄
2011年12月09日
  十一月中,得海春先生《领导学》一课,深感受益匪浅。幸得老师青睐,布置《三国人物领导学之道》一文,不敢怠慢,引经据典、多番考证,终得此文。
  吾知刘备此人,多得于《三国演义》,然此书乃历史演义小说,书中人物名称、地理要素、重大事件虽与真实历史基本相同,却仍难免对历史人物进行夸张、美化、恶搞、丑化,书中所描述之人物生平、处世之原则皆不可尽信。遂又求之于《三国志》一书,读至刘备于白帝城弥留之际,敕刘禅遗诏,顿时扣掌大笑曰:“得之!”世人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德之人,于生死弥留之际,思索其生平之是非功过,必有所得,临终所言,乃其此生所悟之精华,必传之于后辈,对其进行劝勉,以示舐犊之情,吾得刘备敕刘禅遗诏,如得刘玄德看刘备。
  刘备敕刘禅遗诏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遗诏所言有三:一、刘备虽知将死,但无所恨,唯独挂念刘禅;二、孔明言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刘备甚慰,自言可无忧而去;三、自觉其乃德薄之人,劝诫刘禅,勿效仿之,须增其智、立贤德、正言行,“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共得一百九十余字,字里行间皆透露出刘备的舐犊之情。纵观刘备一生,其志不小,崛起于市井之内,闻达于乱世之中,终为割据一方之霸主;刘备之义子名曰刘封,阿斗名曰刘禅,二者取其名,即为“封禅”,可见其野心颇大。然遗诏中却对于身后之事、蜀汉之大业只字未提,吾颇感疑惑,细细嚼之,仍无所得。遂寻诏中所言之《汉书》、《礼记》研读,无所得,又求之于《六韬》、《商君书》、《申子二篇》、《韩非子》、《管子》,读罢,顿觉豁然开朗。
  世人皆言刘备乃是仁者,仁者无敌,遂猛将从之,智者辅之,吾以为其所言甚浅。仁之一字,从人从二,亲也。仁者,人亲之从之,有从者必有御者,仁者御人,仁亦是统驭之手段。刘备既为仁者,亦有其统驭之道,观《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申子二篇》、《韩非子》、《管子》可得之。
  《汉书》所记乃西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之史事,刘备劝其子研读《汉书》,一为树立其汉朝正统之信心,以正言行;二为引史鉴今,《汉书》中多记载汉室历代帝王、权臣、草莽英雄之生平事迹,对刘禅为人处世、立德立行均有指导作用。《礼记》一书记载先秦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与弟子间之问答,记述修身为人之准则,刘备建议刘禅读《礼记》,乃是要其修德立行,以仁义为外相。由此可见,刘备之言行,深受《汉书》、《礼记》二书影响,以仁义为外相,自可民心向之,猛将从之,智者辅之,是故孔明言曹操坐拥天时,孙权占尽地利,而刘备却得尽人和,人和乃是刘备与魏、吴鼎立之根本。然则,以德服人亦有其局限之处,若遇孟德、仲谋此类只重利益、不重情义之人,则难以奏效,是以,刘备所驭之人,皆是重情重义之辈,如关、张、赵、诸葛之流。是故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裴潜以为,刘备此人,仁义有余而霸道不足,只可守一方为王,而不可居中为皇。
  人心难测,帝王之心更是难测,世人所见遗诏之中皆是刘备舐犊之情,焉知其中没有其统驭之道?刘备教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申、韩、《管子》、《六韬》未送,道亡,刘备却言:可自更求闻达。足见其对此四书之重视。吾度刘备本意,实乃教刘禅“研读申、韩、《管子》、《六韬》,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可读《汉书》、《礼记》”。《申子二篇》、《韩非子》、《商君书》乃先秦法家之著作,秉承以法治国之理念,乃是秦国称霸之根本,然则嬴政太过霸道,过刚则易折、刚不可久,是以秦朝虽一统天下,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刘备深谙此理,故以《汉书》、《礼记》中仁德之道为外相,则刚柔并济,长且久矣。《管子》乃战国时各学派言论之汇编,内容庞杂,涵盖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农家之观点,窃以为,其中心思想,乃是揉和法治与德治,礼、法并重,以德服人,以法治人。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见圣人之道,非是仁义之道,亦讲究以原则法度教化万民,刘备以仁德服众,以法治统驭万民,可谓是外仁内圣,是其统驭、管理之精髓。
  吾曾研读宗吾老师所撰之《厚黑学》,书中言刘备“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宗吾老师认为刘备深得厚黑学中“厚”字一道,逢强便依、逢弱便欺、遇事即哭,观玄德之言行,确是如此。然吾却言刘备深得圣人之道,刘备擅借:黄巾起义,合纵连横,借诸方豪强之力得以立身;徐州被夺,借曹操之力擒吕布,官拜左将军、豫州牧;徐州大败,关羽被擒,借袁绍之势以栖身;建安六年,曹操亲伐刘备,借新野刘表之力壮己身;刘表薨,曹操率军南下,借孙权之力败曹操于赤壁、得荆州;建安十六年,受邀入蜀,借伐张鲁之机得白水军,其后又得益州。与其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不如说刘备的江山,是借出来的。荀子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更言: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圣人孔丘,周游列国,借诸侯之力布施仁政,传其儒家学术,此谓借;刘备奔走四方,借诸方豪强之力欲谋汉室大业,此亦是借。两者所谋不同,手段却如出一辙,皆是圣人手段。
  外仁内圣,是刘备统驭之精髓;假于诸方豪强,是刘备得天下之手段;以情得诸英雄之忠心,是刘备御人之利器。桃园结义,以手足之情得关、张之力;三顾茅庐,以知遇之恩得孔明之智;怒摔阿斗,以惜才之心得子龙之勇;雪中送炭,以北海救援得孔融拥戴;自降身段,以民族大义得黄忠之心;沽酒赠马,以求才之情得凤雏留蜀;托以重任,以识才之智的魏延之才……观刘备收服谋士武将,皆是其以情动之,以礼遇之,情之一道,刘备运用得出神入化。刘备深知人之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平原县时,乐善好施,即使普通百姓,皆可与其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据说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兵败新野,有诸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路经襄阳之时,有人劝说刘备弃之自逃,轻骑前进,刘备却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到当阳,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被曹军追击,败于长坂,刘备虽败,但其以得民心,世人皆知天下有大德,乃刘豫州事业,此乃刘备征战天下之根本。对左右礼贤下士,对百姓不离不弃,遂左右尽心辅佐之,百姓倾心拥戴之,以情御人,乃刘备最高明之御下手段。
  外仁内圣,以借得天下,以情御英雄,刘备之一生,此十四字皆可概括。
  文章至此,可告一段落。作此文章,学生亦受益匪浅,自觉文中所总结之刘备统驭之道,于海春老师课上所授之知识有所印证,望老师闲暇之间,煮一壶清茶,对学生此文品评一二,学生感激不尽。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