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eson
  • 浏览: 144352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长沙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工作流_介绍_历史与发展(B1)

阅读更多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多机协同工作技术日益成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工作流技术为企业更好地实现这些经营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工作流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至今工作流管理技术已成功地运用到图书馆、医院、保险公司、银行等行业,然而它更重要的应用还是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

          1993年,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进入了相对成熟相对规范的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工作流之间的相互操作,WfMC在工作流相关术语、结构体系、应用程序接口、管理控制接口、过程语言描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和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在工作流管理概念提出之前,一些工作流的思想已经在某些应用系统中有所体现,大致可分为:
  1. 文件版本控制系统:管理文件的版本变化过程,主要是记录手工过程的历史数据,还未真正涉及过程管理。
  2. 常用过程控制软件:针对某一专用领域开发的过程控制软件,如图纸审批、验收审批,应用范围狭窄。
  3. 文档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开始从对象的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过程,但一般局限于部门内,管理单个对象的处理过程。
  4. 通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按照工作流管理的需要开发的应用系统,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可以管理跨部门或跨企业的工作流程,处理并行、同步、投票等复杂关系。


         这个发展过程是企业需求推动的结果,但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进步的作用。每一次相关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上和实现形式上的重大变化,主要的方面有:
  1.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从早期的主机/终端、单机式、到客户机用及务器,又发展到因特网,使得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从部门内扩展到整个企业,现在正向全球范围扩展。
  2. 软件开发技术: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再到目前的分布式对象技术,为实现工作流管理系统从封闭到开放、分布式运行,提供了支持。
  3. 底层数据管理技术: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管理系统,又到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形成了一个集成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管理平台,简化了系统实现和集成。


          纵观工作流软件产品几十年的历史岁月,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主要为应用于某些特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比如图像、文档管理系统;
  2. 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具有底层的通讯基础结构、能够实现任务协作的应用系统,比如具有消息传递功能的工作流系统;
  3. 第三阶段,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过程定义工具、用户定义与任务执行完全分离的工作流系统,其体系结构基本上符合工作流管理联盟所提出的标准结构。




        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工作流产品基本上确定了它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市场上的独立位置。在工作流系统这一框架下,主要的研究内容方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引擎本身)
  2. 工作流模型与工作流定义语言(接口1)
  3. 工作流的事务特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将高级事务处理技术与工作流管理技术相结合,用良好定义的模型语义与恢复机制来更好地支持企业的经营过程,提高工作流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4. 工作流的实现技术:包括面向对象技术、异构分布式计算、图形用户界面、消息通讯、数据库、WWW等在内的与工作流系统的设计实现有关的各项技术、方法
  5. 工作流的仿真与分析方法
  6. 工作流的集成与互操作技术:研究异构应用系统的集成以及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
  7. 工作流与经营过程重组:研究如何通过工作流系统的实施有效实现企业的经营过程重组。


         这7个部分将在本文档中进行不同层面的阐述:重点将阐述引擎的实现;事物处理及业务补偿;引擎如何与业务系统关联交互;引擎如何与Flex富客户端技术绑定。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