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nwen
  • 浏览: 22644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误读德鲁克之二:中国缘

阅读更多
(二)中国缘

2006年11月18~19日,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了“首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 论坛发起者,是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下属的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论坛主题为“打造中国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的遗孀和好友出席并发言。

德鲁克对日本非常了解,也曾在印度农村呆过六个星期,可惜没有来过中国。
光华管理研修中心聘请九十多岁的德鲁克为首席发展顾问,既不用支付薪酬,还获得了可以吃好多年的镇山之宝——德鲁克对中国管理者的致辞。此段文字值得细读:
引用

目前,无论是中国的工商业、通讯和交通行业,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及医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是,技术和资本仅仅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

而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以下广告,省略)

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行了“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德鲁克特地撰写了“Preface to edition for china”,摘录几段:
引用


I hope that is what every one of these essays will be for you, the Chinese reader. But I also hope that my essays are “ACTION STARTERS”. For MANAGEMENT is not philosophy or theroy. MANAGEMENT is ACION.

To be sure, a good many will only INFORMATION to a Chinese reader. But even then, my dear Chinese reader, ask yourself: HOW CAN I TRANSLATE IT IS IN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INTO MY ORGANIZATION AND INTO MY WORK SO THAT I CAN TAKE ACTION?

2003,即将94岁的德鲁克,邀请财富杂志自由编辑布伦特.施伦德到家中谈了半天,访谈录“德老指引我们前进” (Peter Drucker sets us straight),谈到了中国和印度。下面这段话,一直作为德鲁克已经老糊涂的重要证据:
引用

In contrast, the greatest weakness of China is its incredibly small proportion of educated people. China has only 1.5 million college students, out of a total population of over 1.3 billion. If they had the American proportion, they'd have 12 million or more in college. Those who are educated are well trained, but there are so few of them. And then there is the enormous undeveloped hinterland with excess rural population. Yes, that means there is enormous manufacturing potential. In China, however, the likelihood of the absorption of rural workers into the cities without upheaval seems very dubious. You don't have that problem in India because they have already done an amazing job of absorbing excess rural population into the cities--its rural population has gone from 90% to 54% without any upheaval.

Everybody says China has 8% growth and India only 3%, but that is a total misconception. We don't really know. I think India's progress is far more impressive than China's.

和我一样英文不好的,还是看看中文吧:
引用

相比之下,中国的最大弱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小得令人难以置信。中国在超过 13 亿的总人口中只有 150 万大学生。如果他们要达到美国的比例,他们就要有 1,200 万以上的大学生。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训练有素,但人数太少了。还有就是中国巨大的内陆地区农村人口过多、不发达。确实,这意味著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在中国,吸纳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而又不引起动荡,这样的可能性看来很值得怀疑。你在印度就看不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在吸收农村地区多余人口进入城市方面做的工作令人吃惊──在没有发生任何动荡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从 90% 下降到了 54%。

大家都说中国的增长率达到 8%,而印度只有 3%,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实际上并不了解情况。我认为与中国的进步相比,印度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得多。

也许是中国问题太有特色,德鲁克老先生害怕砸了招牌,遇到中国问题总是浅尝则止、语焉不详,还卖乖(特别提醒,不是卖拐)地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这一招挺狠,断人财路于无形。去年某某管理大师来华讲学,反响很不好,估计与此有些关系。

在正式开始误读之前,忍不住谈谈“首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的参会感想。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笔者参加过的会议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次。当然,含金量不是指会议费每人3600元。

先说说会议组织。参加过好几次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细节处理很不到位,从小地方很能看出组织者的管理功底的。比如参会人员每人发了一个小册子,首页印有会议日程,后面按照会议顺序,介绍演讲主题,并配有嘉宾介绍、演讲用到的PPT。另外,手册的一半多,都是空白笔记页,纸张不错。边听、边想、边写,会议效果要好很多。不足之处肯定也有,比如中午的自助餐规格就有必要提高。

再说会议本身。会议内容在下面的误读中再涉及,说说会议嘉宾吧。

请来的嘉宾中,如韩国德鲁克研究会主席Kook Hyun Moon、趋势科技亚太区总裁刘家雍、台湾海棠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陆宛苹、沃尔沃集团副总裁吴瑜章、德鲁克管理研究实务专家詹文明,对德鲁克的作品那是相当的熟悉,自然而然就能从老先生那里搬出金科玉律。

詹文明以咨询为业,熟读德鲁克很正常。其他嘉宾都是实业人士,学习精神令人敬佩。詹文明自称读过98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现场几位资深嘉宾也有读过10遍以上的。当时俺就痛下决心,回去一定要找个理由读第3遍。

相比之下,本土管理者就让人失望多了。比较学养气度,更像是Windows 3.1,要和XP、Vista比拚,估计只能彻底升级换代了,唉!

最后来点花絮。

主持人问嘉宾,如果这一刻伟大的德鲁克先生灵魂附体,你最想做的和说的是什么。嘉宾扭捏好久,也不敢看台下的德鲁克遗孀,似乎脸红了一下说,“这个不好说、不好说”。当时俺思绪飘飞,想的是39本书的稿费,究竟能在北京西山换几套别墅。

会议期间穿插了很多对话。一次很短的现场提问,北京的一位仁兄,像是易中天老先生的亲传弟子,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开始,谈到“三顾茅庐”,还没说到“三分天下”,就被现场热烈的掌声轰断了。

一位创投基金的管理者介绍经验,说需要创新的行业不投,风险太大。最好的投资对象,是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比如他最近要投资的云南白药,独门配方受专利保护,想赔钱都难。俺正在想,要是有了钱,一定给中国电信、中央电视台、交通管理局等投点资。这时主持人上台做对话总结,说德鲁克推崇创新,刚才我们这位基金管理者也说了,不是创新不投,全场愕然。

德鲁克的思想,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在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中,显得很另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西方学院派提都懒得提,也使国人先前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远在西方的同类。

读德鲁克的书,很容易联想起论语、佛经,甚至庄子。就像佛学在中国发扬光大,德鲁克思想也许更容易在东方生根发芽。

骂人就要骂名人,误读就要读大师。闲话叙完,进入正题。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