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码之丑

 
阅读更多
原文:http://www.infoq.com/cn/news/2010/11/ugly-code-0
引用
作者简介:
郑晔,ThoughtWorks公司咨询师,拥有多年企业级软件开发经验,热衷于探索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在真实软件开发中所能发挥的威力,致力于探寻合理的软件开发方式,加入ThoughtWorks公司后,投入到敏捷开发方法的实践之中,为其他公司提供敏捷开发方法方面的咨询服务。他的blog是梦想风暴。


开篇

我是一个程序员,也是一个咨询师。成为咨询师之后,我有机会在不同的项目中穿梭。同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经常干的一件事是:code diff,也就是用源码管理工具的diff功能把当天全部修改拿出来,从编码的角度来分析代码写得怎么样。

因为这个工作,我看到了许多不同人编写的代码,我的编码底线不断受到挑战。许多东西,我以为是常识,但实际上不为许多人所知。比如,下面这段代码,你会做何感想?
if(db.Next())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有的人会想,怎么写得这么笨啊!但是,请放心,绝对会有人这么想:挺好的,实现功能了。这并非我臆造出的代码,而是源自一个真实的codebase。

这些代码的存在,给了我很多机会与人分享一些编码的心得。其间,有人建议,为什么不能把你说的这些内容写下来,与更多人分享。于是,有了这个即将看到的系列:《代码之丑》,以此向《代码之美》致敬。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那段代码可以写成这样:
return db.Next();


刘文涛注: 我觉得如果是:
if(db.Next()) {
    .....
    return true;  
} else { 
    ....
    return false; 
}

这样的代码 ,应该改成:
if(db.Next()) {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没必要的 else{..} 就别写了,可读性不好。

代码之丑(一)——让判断条件做真正的选择

诸位看官,上代码:
if (0 == retCode) {
    SendMsg("000", "Process Success", outResult);
} else {
    SendMsg("000", "Process Failure", outResult);
}

乍一看,这段代码还算比较简短。那下面这段呢?
if(!strcmp(pRec->GetType(), RECTYPE::INSTALL)) {
    CommDM.ChangGroupInfo(const_cast(CommDM.GetAttr("IPAddress", &(pGroup->m_Attr))), true);  
} else {    
    CommDM.ChangGroupInfo(const_cast(CommDM.GetAttr("IPAddress", &(pGroup->m_Attr))), false);  
}

看出来问题了吗?经过仔细的对比,我们发现,如此华丽的代码,if/else的执行语句真正的差异只在于一个参数。第一段代码,二者的差异只是发送的消息,第二段代码,差异在于最后那个参数。

看破这个差异之后,新的写法就呼之欲出了,以第一段代码为例:
String msg = (0 == retCode ? "Process Success" : "Process Failure");
SendMsg("000", msg, outResult);

为了节省篇幅,我选择了条件表达式。我知道,很多人不是那么喜欢它。如果if/else依旧是你的大爱,勇敢追求去吧!

由这段代码调整过程,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规则:

让判断条件做真正的选择。
对于前面调整的代码,判断条件真正判断的内容是消息的内容,而不是消息发送的过程。经过我们的调整,获取消息内容和发送消息的过程严格分离开来。

消除了代码中的冗余,代码也更容易理解,同时,给未来留出了可扩展性。如果将来retCode还有更多的情形,我们只要调整消息获取的部分进行调整就好了。当然,封装成函数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样代码就变成了:
SendMsg("000", msgFromRetCode(retCode),outResult);

至于第二段代码的调整,留给你练手了。

代码之丑(二)——长长的条件

这是一个长长的判断条件:
if (strcmp(type, “Drop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QF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QF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QZ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QZ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SQ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SQ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Use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Group") == 0)

之所以注意到它,因为最后两个条件是在最新修改里面加入的,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次写就的代码。单就这一次而言,只改了两行,这是可以接受的。但这是遗留代码,每次可能只改了一两行,通常我们会不只一次踏入这片土地。经年累月,代码成了这个样子。

就我接触过的代码而言,这并不是最长的判断条件。这种代码极大的开拓了我的视野,现在的我,即便面前是一屏无法容纳的条件,也可以坦然面对了,虽然显示器越来越大。

其实,如果这个判断条件是这个函数里仅有的东西,我也是可以接受的。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函数中的一小段而已。为了让这段代码可以接受一些,我们不妨稍做封装:
 private boolean shouldExecute(String type) {
    return (strcmp(type, “Drop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QF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QF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QZ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QZ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SQ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SQUserGroup") == 0
    || strcmp(type, “UseGroup") == 0
    || strcmp(type, "CancelGroup") == 0);
  }

  if (shouldExecute(type)) {
    ...
  }

现在,虽然条件依然还是很多,但比起原来庞大的函数,至少它已经被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函数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函数名,我们终于有机会告诉世人这段代码判断的是什么了。

虽然提取函数把这段代码混乱的条件分离开来,它还是可以继续改进的。比如,我们把判断的条件进一步提取:
private boolean shouldExecute(String type) {
  String [] types= {
    "DropGroup",
    "CancelUserGroup",
    "QFUserGroup",
    "CancelQFUserGroup",
    "QZUserGroup",
    "CancelQZUserGroup",
    "SQUserGroup",
    "CancelSQUserGroup",
    "UseGroup",
    "CancelGroup"
  };
  int size = types.size;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if (strcmp(type, types) == 0)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这样的话,如果以后要加一个新的type,只要在数组中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即可。

代码之丑(五)——不受欢迎的大心脏

不知道为什么,初见它时,我想起了郭芙蓉的排山倒海:
ColdRule *newRule = new ColdRule(); 
newRule->SetOID(oldRule->GetOID()); 
newRule->SetRegion(oldRule->GetRegion()); 
newRule->SetRebateRuleID(oldRule->GetRebateRuleID()); 
newRule->SetBeginCycle(oldRule->GetBeginCycle() + 1); 
newRule->SetEndCycle(oldRule->GetEndCycle()); 
newRule->SetMainAcctAmount(oldRule->GetMainAcctAmount()); 
newRule->SetGiftAcctAmount(oldRule->GetGiftAcctAmoun t()); 
newRule->SetValidDays(0); 
newRule->SetGiftAcct(oldRule->GetGiftAcct()); 
rules->Add(newRule); 

就在我以为这一片代码就是完成给一个变量设值的时候,突然,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个变量得到了应用:它被加到了rules里面。什么叫峰回路转,这就是。

既然它给了我们这么有趣的体验,必然先杀后快。下面重构了这个函数:
ColdRule* CreateNewRule(ColdRule& oldRule) { 
   ColdRule *newRule = new ColdRule(); 
   newRule->SetOID(oldRule.GetOID()); 
   newRule->SetRegion(oldRule.GetRegion()); 
   newRule->SetRebateRuleID(oldRule.GetRebateRuleID()); 
   newRule->SetBeginCycle(oldRule.GetBeginCycle() + 1); 
   newRule->SetEndCycle(oldRule.GetEndCycle()); 
   newRule->SetMainAcctAmount(oldRule.GetMainAcctAmount()); 
   newRule->SetGiftAcctAmount(oldRule.GetGiftAcctAmount()); 
   newRule->SetValidDays(0); 
   newRule->SetGiftAcct(oldRule.GetGiftAcct()); 
   return newRule; 
} 

rules->Add(CreateNewRule(*oldRule)); 

把这一堆设值操作提取了出来,整个函数看上去一下子就清爽了。不是因为代码变少了,而是因为代码按照它职责进行了划分:创建的归创建,加入的归加入。之前的代码之所以让我不安,多重职责是罪魁祸首。一旦把这个函数提取出来,做完这步操作,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函数应该成为CodeRule类的一部分。篇幅所限,就不再继续了。

谈论干净代码时,我们总会说,函数应该只做一件事。函数做的事越多,就会越冗长,也就越难发现不同函数内存在的相似之处。为了一个问题,要在不同的地方改来改去也就难以避免了。但面对长长的函数,还是有人无动于衷,继续往里塞着“新”代码。

即便大家都认同了函数应该只做一件事,但多大的一件事算是一件事呢!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标准。有人甚至认为一个功能就是一件事。于是,代码会越来越刺激。想写干净代码,就别怕事小。哪怕一个函数只有一行,只要它能完整的表达一件事。在干净代码的世界里,大心脏是不受喜欢的。

接下来,我需要用历经沧桑的口吻告诉你,这么跌宕起伏的代码也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函数的一个部分。此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

代码之丑(六)——分家的声明和使用

这是一段长长的C++代码,我的问题是:relaPri、relaSec和 scoutBySec这三个变量在哪里用到了?
void DealForServiceA(const char *oprCode, const char *subID, const char *oID, XList *callCicsList) {
    XString relaPri(“NULL”);
    XString relaSec(“NULL”);
    XString scoutBySec(“0”);
    XList *tempList = new XList ;
    callCicsList->Add(tempList);
    tempList->Add(new XString(oprCode));
    tempList->Add(new XString(oID));
    XString *psTelNum = new XString;
    tempList->Add(psTelNum);
    GetServnumberBySubsID(subID, *psTelNum);   
    tempList->Add(new XString(relaPri.table { font-size: 10pt;}c_str()));
    tempList->Add(new XString(relaSec.c_str()));
    tempList->Add(new XString(scoutBySec.c_str()));
} 

经过认真仔细的查看,或是使用传说的中“查找”功能,我们发现上面提到的那三个变量只在最后用了一下。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在最初特意强调了一下这是C++代码。这意味着,变量可以随用随声明,而不必像传统的C程序那样,只能在函数的开头把函数内部用到的变量一口气声明。 那么 ,我们就让声明和使用团聚吧!
XString relaPri(“NULL”);
tempList->Add(new XString(relaPri.c_str()));
XString relaSec(“NULL”);
tempList->Add(new XString(relaSec.c_str()));
XString scoutBySec(“0”);
tempList->Add(new XString(scoutBySec.c_str()));

当声明和使用走到一起,我们的观察就有了新的视角,其实,这几个变量完全是可以不声明的,于是,代码再进一步:
tempList->Add(new XString(“NULL”));
tempList->Add(new XString(“NULL”));
tempList->Add(new XString(“0”));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原来的做法到底有多么浪费:浪费时间给变量起名字——我们都知道,起个好名字不容易,也 浪费了时间在执行上,修改前的代码创建了两个XString对象,而修改后,只创建了一个对象。

或许,你会觉得,有个变量会让我们了解这里实际上填加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不过,也许一个好的函数命名才是更好的选择,比如addRelaPri。这个疑问会揭示出这段代码存在另外一个问题,直接使用基本的数据结构而没有进行封装。不过,这不是这里讨论的目标,就到此打住吧!

根据这段代码的调整,我们得出一条规则:
引用
代码的声明和使用应尽量接近。

有的C程序员会暗自念叨,这个要求对C程序来说,简直太不合情理了。好吧!我承认,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们需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对于C语言来说,变量的声明和使用会距离遥远。通常,遥远的背后意味着硕大的函数,这才是让声明和使用天各一方的重要原因。

在干净代码的世界里,大函数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为了让声明和使用尽早团聚,请把函数写小。

代码之丑(九)——退让的缩进

这是一个让我纠结了很久的话题:缩进。
 for (int j = 0; j < attributes.size(); j++) {
    Attr *attr = attributes.get(j);
    if (attr == NULL ) {
      continue;
    }
    int IsCallFunc = -1;
    if(attr->status() == STATUS_NEW || attr->status() == STATUS_MODIFIED) {
      if(strcmp(attr->attrID(), "CallFunc") == 0) {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1")) {
          IsCallFunc = 1;
        } else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0")) {
          IsCallFunc = 0;
        }
      }
    } else if (attr->status() == STATUS_DELETED) {
      IsCallFunc = 0;
    }
    ...
  }

不是因为它不够“丑”,而是表现它不那么容易。找出一段能表现它特点的代码轻而易举,但放到一篇文章里,大片的代码还是容易让人怀疑我在偷懒。

咬咬牙,我还是拿出了一段。就是这样一段已经缩进很多层的代码,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缩进中的一小段。而且,省略号告诉我们,后面还有。

回到这段代码上,能出现多层缩进,for循环功不可没。出现这种循环,很多情况下,都是对一个集合进行处理,而循环里的内容,就是对集合里的每一个元素进行处理。这里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做一次提取:
 for (int j = 0; j < attributes.size(); j++) {
    processAttr(attributes.get(j));
  }
  void processAttr(Attr *attr) {
    if (attr == NULL ) {
      return;
    }
    int IsCallFunc = -1;
    if(attr->status() == STATUS_NEW || attr->status() == STATUS_MODIFIED) {
      if(strcmp(attr->attrID(), "CallFunc") == 0) {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1")) {
          IsCallFunc = 1;
        } else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0")) {
          IsCallFunc = 0;
        }
      }
    } else if (attr->status() == STATUS_DELETED) {
      IsCallFunc = 0;
    }
    ...
  }

至此,我们去掉了一层缩进,而且因为这个提取,语义也变得很清晰:这个新函数只是处理集合里的一个元素。

接下来,这个函数里面长长的代码是对IsCallFunc进行设值,后面省略的部分会根据这里求出的结果进行处理。所以,这里把processAttr进一步分拆:
void processAttr(Attr *attr) {
  if (attr == NULL ) {
    return;
  }
  int IsCallFunc = isCallFunc(attr);
  ......
}


int isCallFunc(Attr *attr) {
  if(attr->status() == STATUS_NEW
  || attr->status() == STATUS_MODIFIED) {
    if(strcmp(attr->attrID(), "CallFunc") == 0) {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1")) {
          return 1;
      } else if(0 == strcmp(attr->attrValue(), "0")) {
          return 0;
      }
    }
  } else if (attr->status() == STATUS_DELETED) {
    return 0;
  }
  return -1;
}

缩进还有,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分解。这里就到此为止吧!

多层缩进是那种放在代码海一眼就可以认出来的代码,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限制它:

引用
不允许出现多层缩进。


代码之丑(十二)--无状态方法

诸位Java程序员,想必大家对SimpleDateFormat并不陌生。不过,你是否知道,SimpleDateFormat不是线程安全的(thread safe)。这意味着,下面的代码是错误的:
class Samp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DateFormat format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public String getCurrentDateText() {
    return format.format(new Date());
  }
}

从功能的角度上看,单独执行这段代码是没有问题的,但放到多线程环境下,因为SimpleDateFormat不是线程安全的,这段代码就会出错。所以,要想让这段代码正确,我们只要稍做微调:
public class Sample {
    public String getCurrentDateText() {
        return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format(new Date());
    }
}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里的调整只是由原来的共享format这个变量,变成了每次调用这个方法时创建出一个新的SimpleDateFormat变量。

作为一个专业程序员,我们当然知道,相比于共享一个变量的开销要比每次创建小。之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是因为SimpleDateFormat不是线程安全的。但从SimpleDateFormat提供给我们的接口上来看,实在让人看不出它与线程安全有和相干。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打开JDK的源码,看一下其中的代码之丑。

如果你手头没有JDK的源码,这里是个不错的参考。

在format方法里,有这样一段代码:
calendar.setTime(date);

其中,calendar是DateFormat的protected字段。这条语句改变了calendar,稍后,calendar还会用到(在subFormat方法里),而这就是引发问题的根源。

想象一下,在一个多线程环境下,有两个线程持有了同一个SimpleDateFormat的实例,分别调用format方法:

线程1调用format方法,改变了calendar这个字段。
中断来了。
线程2开始执行,它也改变了calendar。
又中断了。
线程1回来了,此时,calendar已然不是它所设的值,而是走上了线程2设计的道路。
BANG!!! 稍微花点时间分析一下format的实现,我们便不难发现,用到calendar,唯一的好处,就是在调用subFormat时,少了一个参数,却带来了这许多的问题。其实,只要在这里用一个局部变量,一路传递下去,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无状态。

无状态方法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安全的调用。衡量一个方法是否是有状态的,就看它是否改动了其它的东西,比如全局变量,比如实例的字段。format方法在运行过程中改动了SimpleDateFormat的calendar字段,所以,它是有状态的。

写程序,我们要尽量编写无状态方法。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