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标签,争论一直存在着。早在2004年的时候,robbin同学以一文
《炮打Taglib,我的一张大字报!》引起了许多人对Taglib的讨论。当时,robbin同学的观点大概是这样的:
robbin 写道
我认为JSP里面使用Tag,就是一个错误!我反对在JSP里面使用Tag,我推荐大家在JSP里面写Java代码,没错,就是在JSP里面写Java代码,我就是一直这么干!
从Sun在JSP里面引入Taglib,我就认为他是一个谎言!我认为大家都被Sun欺骗了,我做JSP编程,但凡我写过的JSP,我从来不用Tag,我觉得写java代码让我很舒服,我不需要再去学习那别扭而无意义的Tag语法,来增加我的工作量,来增加我的JSP页面调试难度。
不知道时隔快5年,robbin的观点是否有所变化。在这5年中,JSP的表示层方案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Taglib也并没有消亡,AJAX技术更加蓬勃的发展,模板技术已经被视为成熟并可供使用的重要表示层技术。
标签,到底是解药还是毒药?它到底能不能为View层开发带来便捷?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加辩证的来看待。我们首先将所有有关标签的观点总结成正反两派:
正方 1. 标签产生的初衷没有错,它的存在,能够简化JSP开发的难度,并对HTML的许多标签进行功能扩展 2. 标签从效果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JSP页面中,避免使用Java代码的情况 3. 由于Java的语法与表现能力上的优势,使用Taglib能够极大程度的封装成块的HTML代码,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页面组件,能够极大的简化页面开发 反方 1. 标签只是为了尝试避免在JSP页面中使用Java代码,实际上,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有时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反而带来了更多的代码和沉重的维护成本。一个很简单的理由,编写一个Tag,至少需要一个tld文件定义、一个Java的实现类、JSP中去声明tld并编写Tag。显然,对于许多情况而言,这样所带来的代码量,反而超过了在页面上直接使用Java代码 2. 不仅如此,标签的存在为广大程序员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学习成本。因为根据使用的框架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标签库。再加上许多公司在标签库为基础的页面组件方面的积累,公司内部就有一套标签库,于是学习这些标签的语法已经成为了程序员的沉重负担 3. 对于以标签库为基础的页面组件,在面对经常变化的页面逻辑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它的维护成本极高,当逻辑变化频繁时,这些页面组件的表现能力,还不如直接通过JavaScript操作HTML DOM来的方便 为此,正反双方也是各执一词,各有道理。在这点上,JSF是强烈站在正方观点上的一个Web层框架,它试图通过IDE的帮助,来解决反方所说的维护成本和学习成本的问题。而许多其他的Web框架,则相对保持中立,对于标签库,采取“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如果我们比较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只能说,这是一个编程方面的哲学问题。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对待代码的哲学理解进行答案选择。千万不要因此而引起框架之争。
在深入探讨每个框架的标签之前,我们先来为标签分一下类,我们分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标签的作用。
逻辑控制类 以JSTL为例,JSTL大概提供了以下一些标签,用于逻辑控制的标签:
- c:if ———— 分支判断
- c:forEach ———— 循环
- c:choose / c:when / c:otherwise ———— 分支判断
- c:catch ———— 异常处理
逻辑控制类的标签实际上每个框架基本上都有,因为逻辑控制是组成程序的基本要素,
可以说,逻辑控制类的标签在JSP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Web框架对逻辑控制类的标签的定义稍有不同,其本质还是一样的。
数据输出类 同样以JSTL为例,JSTL大概提供了以下几个用于数据输出的标签:
- c:out ———— 输出表达式的值
- c:url ———— 输出格式化url
- c:set ———— 设置表达式的值
- c:param ———— 设置参数
- fmt:message ———— 输出资源文件中的值
- fmt:formatDate ———— 格式化输出日期
- fmt:formatNumber ———— 格式化输出日期
数据输出类的标签每个框架也都有。比如Struts1中,著名的<bean:property>标签、webwork中,著名的<ww:property>标签等等。
这些标签对于JSP页面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JSP的基本作用就是展现数据,这些标签正是为了展现数据而提供的。
页面组件类 页面组件类的Taglib就更多了,以Struts2为例,Struts2提供了无数UI Tag,具体可以参考:
http://struts.apache.org/2.0.14/docs/tag-reference.html 这些UI Tag实际上是对HTML标签的扩展和扩充,添加框架本身特有的特性。所以,这类标签,如果使用得当,将为开发带来极大的便捷。如果这类标签使用不当,则会带来很大的学习成本和维护成本。
事实上,这些标签对于JSP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对UI的开发起到辅助的作用。 小结 除了上述这3类Taglib以外,我们还会有很多综合类的Taglib,这些Taglib往往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页面逻辑或者页面展示而做出的自定义的标签。
在我们仔细分析了标签的分类之后,我们能够发现,
前两类的标签实际上对于一个框架和JSP开发而言,是具备价值的,也是必不可缺的元素,而对于后一类的标签,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事实上,这些标签往往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代替。我想许多针对标签的反对的声音,绝大多数也来自于最自定义的页面组件标签的抨击。如果你在UI的标签上,表现出了学习上的不适应性,那么你完全可以思考着采取其他的方案来代替,而不是在一条死胡同里面。
首先,我并不想在这里举出非常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每一个标签中每个属性的用法,因为这些东西其实大家都可以通过API手册获得,我希望列出一些在设计思想上有所差异的标签种类,并细细品味一下这些Web层标签的设计初衷和设计思想。
Struts / Webwork Struts和Webwork的标签是最传统的标签。按照我上面所说的分类,Struts和Webwork基本上在每个分类上都有相应的标签实现。不仅如此,Struts2还在页面组件化上下了点功夫,将许多页面组件定义成了标签的实现。我个人对Struts2的这种做法持保留态度,因为Taglib毕竟在扩展性和实用性上不如直接使用JavaScript等成熟的框架来的方便。
不过Struts和Webwork的标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用的,因为它的许多内部实现与HTML自身的标签属性非常一致,降低了程序员学习的成本。
JSTL JSTL也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标签库。由于JSTL是Sun力推的标准化标签库,所以其刚刚诞生,就奠定了其试图统一标签世界的想法。不过实际上,从标签的分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JSTL主要实现的内容,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标签,而没有第三类标签。按照它的想法,第三类的标签应该由用户自己去实现,或者采用其他的替代方案。
JSTL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它会依次从page、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作用域中查找表达式的值,使得它能够兼容一切Web框架。因为所有的Web框架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这些Servlet对象来打交道。另外一方面,JSTL的标签数量比较少,学习成本很低,所以很多程序员都喜欢学习它。
Tapestry Tapestry的思路与其他Web框架实现标签的思路全都不同。Tapestry提倡所有的页面都HTML化,不应引入额外的HTML标签,如果你需要实现页面逻辑,应该以组件的形式完成,而这些组件的页面调用方式,是在HTML标签中加入一些自定义的属性。
- <table>
- <tr>
- <td>User Name</td>
- <td>Action</td>
- </tr>
- <tr jwcid="@Foreach" source="ognl:users" element="tr" value="ognl:user">
- <td><span jwcid="@Insert" value="ognl:user.name">Quake Wang</span></td>
- <td><a href="#" jwcid="@ActionLink" listener="ognl:listeners.deleteUser">Delete</a> <a href="#" jwcid="@ActionLink" listener="ognl:listeners.updateUser">Update</a></td>
- </tr>
- </table>
这里我引用了Quake Wang同学曾经使用过的例子。虽然这个代码还是Tapestry3时代的代码,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到许多Tapestry在标签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它没有额外的标签定义,但是有额外的标签内属性定义,并通过框架,将这些定义与后台组件联系在一起。 这或许也就是许多Tapestry程序员对这个Web框架钟爱的原因,由于没有额外的JSP标签定义,那么页面展示使用HTML也就够了。所以,所有的程序员都号称Tapestry是对美工最友好的Web框架。
我个人对待上述观点是无法认同的,理由非常简单,额外定义标签,与标签中额外定义属性,从本质上来说,区别不是很大。从学习成本而言,也陡然增加了程序员学习组件的成本。对于美工呢?他们能忽略这些额外的标签嘛?理论上,可以,不过如果大家试试看一个比较复杂的带有多处分支判断的页面,美工MM同样会非常痛苦。
总体来说,Tapestry的标签具有它的特色,从设计上也有巧思之处。如果我们将这种思想移植到普通的JSP里面来,其实我们完全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式,在HTML标签中定义额外的属性,并使用JavaScript来控制这些属性的行为,同样可以形成页面组件。
相关推荐
在标签中提到的“资料”暗示了这是一个学习资源或参考资料。 以下是文档部分内容提炼出的相关知识点: 1. **行动法的评估**:行动法是一种评估方法,包括行动辩论法、行动等级法、行动观察评估法等,用于评价员工...
22. **利远远大于弊** (the advantages far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强调一个决策或行动的优点远超过其缺点。 23. **导致,引起** (lead to/give rise to/contribute to/result in):表示因果关系,指一个...
实训商业源码-付费进群自动定位版本-毕业设计.zip
单级热电制冷器件,全球前2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份额(by QYResearch).pdf
实训商业源码-Turbo Website Reviewer SEO分析报告工具源码-毕业设计.zip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进行铌酸锂波导倍频(PPLN)仿真的方法和技术难点。首先讨论了材料设置中非线性系数d33的空间调制方式,推荐使用tanh函数代替sign函数以提高收敛性。接着阐述了波导结构的选择和模式分析的关键步骤,强调了正确设置边界条件的重要性。对于网格划分提出了在极化周期交界处局部加密的方法,并解释了分步求解策略以节省内存。最后,作者提醒注意相位匹配条件以及考虑实际器件制造中的工艺误差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适合人群:从事非线性光学研究、光子学器件设计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COMSOL软件中针对PPLN结构的仿真技巧,优化仿真流程,提升仿真准确性,解决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阅读建议:由于文中涉及大量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技术要点,建议读者结合自己的项目背景仔细研读每个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PLOT2222222222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19永磁直驱风机+混合储能+PQ逆变并网”系统,这是一种集成永磁直驱风机、混合储能设备和PQ逆变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网的稳定并网。文中详细阐述了各组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协同效应,强调了该系统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增强电网稳定性和改善供电质量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展示了该系统在低风速环境下的稳定输出能力、混合储能系统的削峰填谷作用以及PQ逆变器的智能调控和保护功能。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关注绿色能源发展的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风电场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等领域,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促进电网的智能化和稳定性。 其他说明: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该系统有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商用车P2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HCU(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及其建模方法。首先探讨了模式切换策略,针对不同工况如车辆速度、电池电量等因素进行模式选择。接着深入讲解了扭矩分配策略,考虑到了温度变化以及坡道情况对扭矩分配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能量回收策略,利用预测性制动提高能量利用率。最后提及了故障降级策略,确保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响应。文中提供了多个具体代码片段来辅助理解和实施这些策略。 适合人群:从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专注于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开发者将理论性的功能规范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控制模型,适用于商用车P2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旨在提升系统的效率和平顺性。 其他说明:建议读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模型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同时,在构建模型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以便后续维护和改进。
OpenAI Agents SDK
干式无油螺杆空压机,2024年前13大企业占据全球78%的市场份额.pdf
实训商业源码-多功能水果外卖电子商务手机模板-毕业设计.zip
.NET Framework 3.5(Windows server系统)
电子设计竞赛相关资源
电子设计竞赛相关资源
膜用聚砜,全球前9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份额(by QYResearch).pdf
信號完整性小技巧 #2 EYE CONTOUR.pdf
常规S参数与共模差模S参数转换
实训商业源码-UNIAPP开发的软件市场多端源码-毕业设计.zip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LMS(LabVIEW Multifunctional System)测试系统在模态分析和锤击实验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LMS系统及其核心功能——模态分析,这是一种用于确定结构振动特性的关键技术,可以获取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形状等参数。接着阐述了锤击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实验准备、数据采集、激励与响应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文中还简要介绍了LMS系统中使用的软件工具,涵盖数据导入、滤波与去噪、频域分析、模态识别与提取等功能。最后强调了模态分析和锤击实验在结构设计、优化和故障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适合人群:从事机械工程、振动与噪声分析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需要掌握模态分析和锤击实验的应用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LMS系统在模态分析和锤击实验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结构设计和故障诊断能力的专业人士。目标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LMS系统进行振动与噪声分析。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详细描述了实验操作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