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fq57nfq
  • 浏览: 14835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第六卷《霍邑争锋》第49章《谣言》

 
阅读更多

第六卷《霍邑争锋》第49章《谣言》
2011年01月17日
  49 谣言
  探子喝着姜汤,开始有条不紊地向杨洛禀报李渊军队的情形,以及他们计划的施行情况。
  “李渊叛军从太原一路而来,很多不识时务的刁民草寇受其唐国公爵位以及所谓拥立代王的旗号的迷惑,纷纷加入。但这也恰恰方便了我们的人以‘投身义军’为名混进他们的军队里去。现在我们已有十几人成功混了进去,因此叛军的动向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杨洛点了点头,道:“我把你们从卫队之中精挑细选出来,带到这里来,就是看中你们每个人都是既能单打独斗、又能出谋划策的智勇兼备之才。混进叛军之中的弟兄们如何与你接头、通报情况,如何能不受怀疑,这些你都事先安排好了吧?”
  “正是。弟兄们都训练有素。反而是李渊的叛军,士卒来自四面八方,匆匆忙忙之间才组建起来的,一路上还不断地收罗虾兵蟹将,可谓龙蛇混杂、良莠不齐。我们这些人要对付他们,那是容易之极的事。无论是从他们口中套问军中要事,还是瞒过上司跑出来传递消息,都并不困难。”
  杨洛略一皱眉,道:“可是你们也不要过于掉以轻心。普通士卒可能确实是乌合之众,但像李世民之类的领军都督,不要看他年轻就以为他识浅,其实人家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手。弟兄们千万不要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公然捣鬼,不能过于张扬放肆,否则若让他动了疑心,来个将计就计,那就糟了。”
  “公主提醒的是,我下次会把公主的意思转达给他们知道的。其实李渊也并非不知道军纪严明的重要性,但这时他们急于收买人心,也就不好整顿军纪,只能来者不拒地接受投军的人。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联手攻克西河的时候,虽说是下了军令不得抢掠百姓财物,但他们军中终究是有不成器的士兵,也发生过跑到百姓家中偷盗的事情。那时他们的处理手法,也就只是找出失主给予赔偿,却不去追究是谁偷了东西,因此才讨得军士百姓两方的欢心……”
  杨洛苦笑了一下,似是自言自语的喃喃低语道:“是啊,讨尽各方众人的欢心,原是他的拿手好戏……”
  那探子没听清她说的话,问:“什么?”
  杨洛摆摆手道:“没什么,你说下去吧。”
  “是。不过他们这样做,虽然确实是很讨各方欢心,但军纪松懈就难免了。所以我们的人混进去固然容易,不守军纪在各营到处串门打探消息、随时跑出营门外向我传递情报,甚至撒播谣言……也很容易。”
  杨洛微笑起来:“谣言,都撒播出去了么?”
  “是的,我们都已经按公主的吩咐办了。”
  原来,此前李渊在太原之时就派出司马刘文静到突厥去称臣求援,至今仍久久没有返回。杨洛就让那些打入李渊军中的细作大肆撒播谣言,说今年二月在马邑起兵反隋的原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当时为了自保也向突厥称了臣,还被突厥册封了一个“定杨可汗”的头衔。现在他见李渊也反隋了,害怕李渊军势比他大,以后他就会失宠于突厥,因此赶忙也派了心腹到突厥去巴结始毕可汗,致使刘文静求援突厥失败。而刘武周得到突厥的欢心,更进一步野心膨胀,想把李渊的老巢太原也吞下肚子去,据为己有,因此勾结了突厥,利用这时李渊主力在外,太原后防空虚,就想发动袭击。李渊军队若不赶紧后撤回防,那就不但眼前被大雨所困,无法前进;还要后园起火,连老巢也丢了。
  杨洛盯着探子的脸,紧张地问道:“这些谣言撒播出去之后,效果如何?”
  “李渊叛军自然是军心混乱,士气沮丧。刚才已说过,李渊叛军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军纪散漫,人心杂乱,大家不过是看在他自晋阳宫之变以来,下西河、举义师,一帆风顺、应者景众,自然是乐得锦上添花。再加上李渊故作慷慨,到处收买人心,又是打开粮仓赈济穷苦,又是胡乱地封赏官位――他在西河之时,郡民凡七十岁以上,一律授予有名无权的散官之称。其余人等,只要前来投奔效命的,大多也授予官位,曾经在一天之间就任命了一千余人之多。那些受官的人,甚至来不及取得告身(任官令),只是拿得李渊手写的官名纸条就算受任了。这样一来,自然是应募者众了,但大多还不都是趋炎附势之辈?现在终于到了困厄之际,又怎会真心为李渊卖命?”
  杨洛冷静的说:“普通士卒、下层军官自然难免如此。短短一两月间就想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是清秋大梦而已。但随同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心腹元谋呢?他们又怎么样?”
  “他们其实也不都一样?他们随李渊谋反,还不是看中他最有机会攻取长安、一统天下,日后他们就能以首义元臣之身尽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可是眼下形势,若谣言为真,李渊叛军就是陷于腹背受敌之境了――前有霍邑、潼关的坚城由宋将军、屈突将军此等忠诚可靠的宿将把守,南北呼应,一时难破;后有刘武周联同突厥,野心勃勃,欲图乘乱混水摸鱼,侵夺其发家之地太原。叛军之中的士卒素质又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现在就连天公都不作美,不帮他们。这种形势,有目共睹,那些随李渊作反的家伙都是心精似鬼的,怎会看不出这种局面来?更要命的是,这些人跟那些在这起兵半途之中才加入叛军的人不同,他们的家眷妻儿,全在太原,若太原失陷于刘武周之手,他们的父母妻女可就都成了阶下之囚,甚至很可能会被刘武周送往突厥用以讨好始毕可汗。有了这层顾忌,这些人还不顿作鸟兽散?”
  听到这里,杨洛才终于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道:“看来,我们只靠着这无形无影的谣言,就能把李渊叛军尽数散去了。”
  杨曼在旁边插口道:“是,洛姐姐当真是天纵英明,能想出如此兵不血刃就可杀退强敌的奇谋妙计。”
  杨洛笑着白了她一眼,道:“小曼不要这样来拍我的马屁。这……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计谋。其实……”她眼中的喜悦之色忽然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是落寞痛惜,“……是他……教晓了我这个法子。”
  杨曼心头一动,马上已明白杨洛说的“他”,是指李世民。
  差不多两年前,李世民在雁门救了杨洛,也解了雁门之围,法子正是由杨洛前往定襄,与突厥汗庭的义成公主取得联络,让她谎传突厥北境有急的军情。而李世民与此同时也扮作一小支突厥游兵,一边歼灭小队的突厥哨探,一边还向大队的突厥军队散播勤王大军已蜂拥而至的谣言,令突厥大军军心动摇,最终不战而退,差不多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而解重围。
  那次雁门之行杨曼没有随从皇帝出巡,因此当时的情形都是杨洛事后跟她说起的。杨洛与杨曼自小交好,比同胞姐妹还亲密,可谓无话不谈。但那次雁门之围的情况,事后杨洛却说得极是吞吞吐吐、言不尽意,虽然把大致的情形都跟杨曼说了,但又反复叮咛她,不要把李世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透露出去,甚至不要向旁人提起他曾经到过雁门。结合种种情状,杨曼大致猜到了杨洛在这事上的心情,便也明智地不予追问。直到此时,才又听她隐约地提起当年往事。
  杨洛转眼望向帐外萧杀的秋风秋雨,低声道:“所不同者,只不过是当年的突厥,因为内部族类众多,号令便难以统一;而现在的李渊叛军,则是新军初建,上下难以齐心。但不管怎么样,对于不能团结一致的军队,谣言是让他们从内部生乱、不攻自破的最好招数。当年是李世民用这一招退了突厥,我今天倒要看看,轮到他自己被人下这一招的时候,会如何应对!”
  说着,她脸上浮起了似是嘲弄,却又似是混杂着痛楚的……冷笑。
  后记:
  1、说是“情史”,前面关于雁门的部分是全书最多战场上的打斗描写的(当然其实还是少,只是相对而言,真的想看大量的战场打斗,大家还是得等《李世民战史》),这一卷则最多战场之上运筹帷幄、心计攻守的描写(因为这是“霍邑之战”之前的事,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发生过短兵相接的战斗,全是双方在暗地里互相揣摩敌方的谋略),其实我觉得这才是战争之道。打仗真正较量的,其实是战前的准备与策略,到真的打起来时,已经是果子收成之时啦。
  2、杨公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学生”呢,这次就看看他们师生对决结果如何吧。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