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ndit
  • 浏览: 23287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火星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黑莓,移动平台未来的强者

阅读更多

信息互动方案解决商

黑莓在北美对用户具有强大的黏性,并且持续快速成长。尤其是面临iPhone与谷歌的挑战,在诺基亚和微软市场份额不断失守的背景下,黑莓的优势似乎并未被撼动。

根据Gartner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调查,2009年,塞班和Windows Mobile的份额分别同比下降了5.5%和3.1%,iPhone OS和Android则分别上升了6.2%、3.4%。RIM系统的份额上升3.3%,达到约20%。

或许,答案在黑莓的合作伙伴那里可见一斑。

很少有一家手机厂商能有这样具备活力的合作伙伴系统。在WES 2010上,惠普、IBM、甲骨文、思科交相登场,展示着它们与黑莓的最新合作成果。

惠普介绍了它的网络移动打印方案,黑莓手机只需要简单的三个步骤,即可找到网络中布局在全球任何地方的惠普打印机,将所需文档打印出来。思科强调在统一通信技术中对黑莓的支持,装载了其为黑莓研发的软件系统,用户即便在飞机上,也能经由黑莓随时与人进行基于WiFi的通话。IBM更为夸张,不仅公司内部为员工配置了3.2万部黑莓手机,还在全球的150个客户里部署出去23万部黑莓手机,IBM为它们提供完全托管的黑莓服务。

当iPhone和Android在智能手机消费级市场攻城略地时,黑莓与它们似乎并未在一个相同的象限里竞争。黑莓所做的,是通过更多创新的企业级应用服务来不断稳固已有的市场,并以当前的用户厚度为基础,经由用户自身获取信息的习惯,来完成对更多领域的覆盖。当用户必须因为某些服务而选择黑莓时,他们自然会希望在这一个终端上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种趋势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支持。在整个美国的移动用户中,黑莓在MSN、Facebook和Twitter中分别占比11%、22%和23%。

而黑莓正在顺着这种趋势,从“企业级”开始逐渐转变。“黑莓近年的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定位从邮件到社交的‘信息互动升级’。”黑莓公司联合CEO Jim Ballsillie在接受《商业价值》杂志专访时说,“我们运用云计算,将黑莓融合进各种基础设施之中,并通过端到端的直接信息推送,将90%用户最需要的信息服务向它的终端聚集。”

在这种转变中,黑莓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问自己:“还有哪些信息是用户需要,而我们还不能推送给他的?”在这种询问之下,黑莓增添了WiFi,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传输方式;增添了GPS,以及基于GPS的导航服务——从服务器将地图信息直接推送至手机。在北美,黑莓的App World目前已有日均100万次的下载量。

Jim Ballsillie显然已经将眼光投注到了更遥远的地方。在信息激增的时代,服务器和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个信息中转的节点,而黑莓的路线则是以服务器作为这些节点的中心,帮助每个用户节点进行信息的快速流转。一开始它只是邮件服务器与邮件使用者的关系,但现在,服务器将不仅包括企业的各项应用,还有Facebook、Twitter,甚至Foursquare这些新兴的网站。而用户获取各种信息的比例虽然有所变化,但方式不变——选择、推送、输入。

黑莓在从企业到个人的拓展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念与节奏,这在WES 2010第二天的大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天,RIM OS 6正式发布,它支持多点触摸,在UI上进一步改良,并全面强化了社交能力。

音乐响起,在灯光色彩的迅速转变中,RIM OS 6的操作界面在稳重与活泼之间快速切换。当有观众激动得站起来时,你无法怀疑,一种完全有别于其他智能手机的、更加商务的LifeStyle正在被建立。

中国难题

来到奥兰多,才能真正感受到黑莓的强大,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到了北美,或许才能感受到这一点。

与进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业务的顺风顺水相比,同为亚洲国家,黑莓在中国这些年的拓展并不算快。在其他国家运用得非常顺利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企业级合作伙伴增持、从企业到个人用户的打法,在中国却似乎有些失灵。

“中国是个相当复杂的市场。”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如此表示。

与国外不同,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并未有过太激烈的竞争。运营商的格局及竞争的非急迫性,导致了它们对黑莓能带来的竞争力一直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话语权的强大,使得它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提供类似黑莓的解决方案,并赚取与之对应的利润,比如中国移动的邮箱服务。”在这种形势下,它们一方面需要黑莓来强化自己的能力以及在企业级市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却在实际中,对黑莓的拓展支持并不太多。

与这个问题相比,来自于用户习惯的挑战更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与电脑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人对“邮箱”这一业务有深入的黏性,短信服务反而成为了个人乃至企业终端用户通讯的主流应用。这意味着黑莓“Push Mail”这一最重要的杀手级应用,在中国难以获得深度拓展。

东西方的审美差异也是一个问题。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企业想要部署移动商务系统,可是当CIO拿着两款黑莓手机走进CEO的办公室后,得到的答复是,“太难看了,不要用这个”。传统的黑莓手机,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既不好看,更不时尚。再加上许多企业一个项目的上马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CEO或其他高管个人化的好恶,种种因素变成了黑莓拓展的一道道门槛。

但是,这一情况似乎正在改变。

随着3G到来,运营商抢夺3G蛋糕的战斗在不断加剧,对终端和移动应用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需求。黑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开始再次发力。2010年5月17日,黑莓迎来了它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为黑莓手机提出了定制化的3G套餐,而黑莓的BES、BIS移动业务也放在了推介的重点位置。

而黑莓在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之后,也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这个特别的市场。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在新的合作中,黑莓放弃了一直主打的QWERTY键盘手机,而是用一款全触摸屏的9530手机拉开了在中国重装上阵的帷幕。

在WES 2010上,黑莓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显然已经达到了战略级,甚至首次在大会中专门设置了名为“China Day”的日程。“我们黑莓有一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长远计划。”Jim Ballsillie 意味深长地说,“一方面,我们从大企业着手,主打政府和企业的高端路线;但我们也会重视长尾和消费级市场,拓展黑莓的终端销售和品牌形象。”

当黑莓在全球已经开始从企业到社交演进时,中国路线确实也无法遵循之前的打法。当机会来临时,黑莓直接选择了在企业与消费端同时发力的战略。“黑莓并不是一家死板的公司。”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或许在中国,首先为黑莓打开市场之门的是社交与个人化的应用,再由此反哺企业级市场。”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