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s485ro
  • 浏览: 13828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2012年高考备考(102)

 
阅读更多

2012年高考备考(102)
14小时前
  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成1―3小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的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赵凤,幽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奏请,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凤为之。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圜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惭不能对。
  术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明宗为内衙指挥使,重诲欲试玄豹,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凤谏曰:“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之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
  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召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风月:“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以扶持也,若折其一栋,去其一柱,则倾危矣。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彦温等三家。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凤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凤)素与任圜善       善:交好
  B、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     神:认为…神奇
  C、其后重诲得罪           得罪:获罪
  D、明宗召彦温等廷诘       诘:责罚
  5.以下句子能够表现赵凤“直言而性刚强”特点的一项是(     )
  ①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  ②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
  ③好恶,上所慎也                  ④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
  ⑤数言重诲尽忠                    ⑥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凤年轻时以儒学出名,并受到孔循和安重诲的提拔做了端明殿学士,为明宗阅读奏章。
  B、赵凤认为安重诲是国家的栋梁柱石,明宗不该因奸人诬陷而动摇对他的信任。但后来安重诲还是因此被杀。
  C、任圜被当权的安重诲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只有赵凤敢于质问安重诲,并称赞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
  D、赵凤认为天子的好恶要慎重,如果明宗迷信占吉卜凶之说,那么百姓也将效仿,造成的祸患会不小。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7.对上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项(   )
  A、首联是对整个环境和诗人心境的概括。洞霄宫建在大涤山上,诗人就先从山写起。“不可尽”说明山之大,“秋”是时令。“秋思亦无垠”是诗人自己的心境。
  B、第二联景物色彩绚丽,碧、红、青、白,色彩对比强烈,明亮而绚烂,充满了生机,一动一静,涧水在奔流,树叶有点染。
  C、第三联交代时间是在黄昏时分。落日的时分,蝉儿还在胡乱鸣叫。上句静美,下句噪闹。
  D、最后一联点出了诗题目《宿洞霄宫》。谁能在枕上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呢?诗人故意由此一问,除了诗人自己之外,不晓得同听此声音的还有哪些?
  8.对上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项(  )
  A、颔联是写景佳句,很有特点:有“碧”“红”“青”“白” 色彩渲染,有“流水、红叶、青林、白云”的动静结合,有 “青林……”向下看,“碧涧……”向上看的俯仰相衬。
  B、第二、三联都是具体写景,两联重点不同,但是对仗工整,下字准确,同样能看出作者细密的文字功夫。
  C、本诗写景明净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一切皆在不言中。
  D、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心惊,营造了清幽而又闲适的意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⑴、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⑵、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⑷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⑸、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⑹、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学究天人  道兼仙释
  李俊宝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因为顾、黄、王的名头实在太响,以至其他许多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被研究者忽略,譬如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
  傅山一生值得称道的有三件大事:早年作为山西学生领袖,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中年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曾被捕下狱,备受折磨,抗词不屈,终于获释;晚年主要从事著述,与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奇、富平李因笃、周至李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