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挂面的做法补遗修正,想起妈妈

阅读更多

最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有关挂面的做法,可巧我的爷爷奶奶和妈妈都是做手工挂面的,一下子想起很多事情。

 

百度百科收录“宫面"条目:

宫面原为手工挂面,生产始于唐贞观年间,经无数次工艺改进,当时即已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清代曾连年进贡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佳品,遂称之为宫面。对此,《藁城县志》曾有这栏的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进贡清皇室,故名产也。”

 

和电视上介绍的过程大致相同,全程手工,没有半分机械成分。超市里卖的挂面、龙须面,多数是机器加工的,味道就差远了。

 

给电视节目做个补充,挂面不能在太阳下晒干,只能在屋里或荫凉地方阴干。晾干后,一杆面两端和中段又有很大区别,两端的面略宽,筋道耐煮;中段精致纤细,犹如银丝。

 

另外,在我的家乡,很少见要吃挂面吃饱的,都是做汤吃滋味,雅致的吃法。犹其中段的细面。绿绿的菜叶,红色的番茄,银丝一握,一个荷包蛋,是村里人最最喜欢的上品美食。经常有大婶大妈给即将做月子的闺女二三十斤的买来准备月子里吃,或者娶媳妇的人家几十斤买来作为礼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送到女方家。在城市里,吃火锅时下上一绺,也是既美观又美味,远胜杂面和抻面多矣。

 

挂面杆头上的部分,因为不断拉抻,韧性最好,形似顶针,我们都称为“挂面顶针”。煮熟后用豆芽、肉来炒着吃,外观和炒饼、炒疙瘩、炒猫耳朵相似,但比炒饼和炒疙瘩好吃,滑溜、软嫩。小时候家里做宫面,几乎天天吃,长大后碌碌奔忙,很多年没吃过炒挂面顶针了,有时候做梦都梦到!

 

看见做挂面,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妈妈。日复一日的劳碌,和面,搓条,上轴,上架,摘面,切面,封面。一天也闲不住,一会儿也闲不下来。

 

妈做的面,总是刚封好就卖完,或被来买的人催着做。想给家里人留点,得事先藏起来。但不管卖得多少,一天也只能做五十斤,多了做不出来。就那点地方和人手,还要看天气状况。

 

每次回家后返回北京之前,妈妈总想让我带几斤挂面回来,给孩子吃,赠送朋友。我却总没有带成,只是因为面虽不贵,但凝结着妈妈的辛劳和感情,对我来说就是无价的,如果火车上挤碎些(晾干后的挂面又是如此易碎),我的心也会碎的。

向妈妈致敬!愿她身体健康!  

 

2
0
分享到:
评论
5 楼 kuchaguangjie 2014-08-22  
舌尖的制作人都被逮捕了...
4 楼 windshome 2014-08-22  
我仅仅是随笔,没有考虑到楼上两位那么宽阔的视野。

话说回来,那个时候的确生产方式落后,但是感觉还是很好的。
3 楼 pppqqq800 2014-08-22  
need_faith 写道
工业社会,国人为什么总是崇尚“手工”,这么多生产效率低下的人工制造,浪费人力资源。并不是驳博主的文章,只是对现在太多“手工”宣传的一种反思。


外国价格高昂的汽车,包包不是也都叫喊着纯手工吗?你怎么不去喷一下?是你喜欢双重标准,还是不懂商品价值?
2 楼 need_faith 2014-08-22  
工业社会,国人为什么总是崇尚“手工”,这么多生产效率低下的人工制造,浪费人力资源。并不是驳博主的文章,只是对现在太多“手工”宣传的一种反思。
1 楼 拜月小刀 2014-08-21  
很感人 美食其实很多是童年美好的记忆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