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我要挣钱、生活、自由。

浏览 4110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4)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2)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10-08-05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非君子,亦非爱财。我只想多挣点钱,实现自己想要的“松散”生活,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能自由、简单的生活就行。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习惯每天很野的到处跑来跑去。大学毕业后后的5年时间里,为了生计,一直憋在城市里上班,我心里隐隐有种”被束缚“的感觉。近段时间,忙于装修新房,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寄情于山水之间了,心中甚是苦闷。

        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和下班,付出和收获也不成比例。工作的事情也非自己所好。其实有时,我也在想,以自己现在的经济能力,过一辈子,也是可以的。但是,心里总有一个”影子“,让我为之去努力,去拼搏!这个影子,说不清,也道不明,不知是否为书中所言的“不安分”,亦或者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管怎样,忠于自己的心,应该是最诚实的。努力拼搏,哪怕最后只是“失败”二字,也在所不惜!

        我想要一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不需要锦衣玉食,也不需要奢华的跑车,更不需要富丽堂皇的房子;我只想在憋闷和疲劳的时候,能够去到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闻闻草香。但是,没有钱,怎么做得到呢?
   发表时间:2010-08-05   最后修改:2010-08-05
我也要。怎么办呢?给谁呢?

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附近都有郊游的地方。集体自助游出行花费也很少,最多一两百。楼主待在什么城市?繁华到连郊游的地方都没有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8-05  
一个富翁去海滩度假,看到一个乞丐懒洋洋的晒太阳,就对他说,“你怎么不去工作,这样能改变你的生活”,乞丐说:“工作是为了什么?”富翁回答说:“工作能赚到钱,就能来海边度假晒太阳”乞丐说:“我已经做到了,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3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8-05  
楼主描述的是国外的IT生活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8-05   最后修改:2010-08-05
引用
《或许金钱真的能买到幸福》

二战的灾难过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世界上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快速成长。从1950年到1970年,人均经济产出增长了超过7倍。在短短几十年间,日本将自己从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重塑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然而,奇怪的是,日本人似乎并没有变得对他们的生活更加满意。一项调查表明,那些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选择最正面评价选项的人,其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事实上是下降了。日本人更富有了,但显然没有更加幸福。

这个反差成了Easterlin悖论最有名的例子。1974年,当时的宾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发表了一项研究,认为经济成长不见得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满足。

当贫穷国家的人民开始能够支付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时候,他们的确会变得更加幸福。不过,在此之上,当财富继续增加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似乎只是不断提高人们评判幸福的标准。以当今的话说,得到一个 iPod不会让你更幸福,因为你马上就开始想要个 iPod Touch。 伊斯特林认为,相对收入,也就是与你周围的人相比你收入多少,比绝对收入更重要。

这个悖论很快成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结论,被学术杂志和媒体广泛引用。它也与一个近乎崇高的人类直觉合拍,就是相信金钱无法买来幸福。在2006年的一个大标题中《金融时报》写到:“嬉皮士们对于幸福的看法一直都是对的”。然而,如今伊斯特林悖论正在受到质疑。

上周,华盛顿的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两位年轻的经济学家对这个悖论提出了反驳意见 ,碰巧,这两位经济学家也出自宾州大学。他们的论文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顶级经济学家们的注意,伊斯特林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在论文中,斯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和沃尔夫斯(Justin Wolfers)认为,虽然无法保证,但金钱的确可以带来幸福。他们指出,自从34年前伊斯特林的论文发表以来,大量的公众意见调查使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斯蒂文森说:“中心结论是,收入的确起作用。”

为理解他们的结论,请看本文开头的图。该图基于盖洛普在世界各地所做的调查,它清楚地显示,最富有的国家也是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国家。看起来,这些国家的居民们很清楚他们的生活很不错,不管他们是不是有 iPod Touch。

斯蒂文森和沃尔夫斯说,如果说有什么的话,那就是看起来绝对收入比相对收入起的作用更大。最近的一次盖洛普调查显示,在美国,家庭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90%的人说“非常幸福”,而家庭年收在3万美元以下的人当中,只有42%的人这么想。国际性的调查数据说明,这些年收不到3万美元的人,即使生活在更贫穷的国家,也不会令他们感觉更好。

即使是日本的数据也并不象初看上去那么反常。斯蒂文森女士和沃尔夫斯先生仔细研究了从前的政府调查数据,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调查的提问是不一样的。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查者所提供的最正面的答案是:“虽然不能说极其满意,一般来说我满意现在的生活。”(你能想象在美国的调查提供这样的选项吗?)但是在1964年,最正面的答案变得很简单:“完全满意”。所以一点儿也不奇怪,选择这个答案的比例降低了。如果只看那些问题保持不变的年代的数据,那么称自己“满意”或者“完全满意”的人的比例的确是在增加的。

为了结合其他信息理解这项新研究的含义,我给普林斯顿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打了电话。卡纳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之一,在其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在批评经济学家们所认为的金钱就是一切的观念,基于伊斯特林悖论,他提出并讨论了“原地踏步的追求”( “aspiration treadmill”)的概念。(译者注:有些人说伊斯特林悖论代表“原地踏步的快乐”,“hedonic treadmill”,即收入越高,快乐感会钝化。而卡纳曼认为,快乐感其实是在增加的,但人们会不断提出新的追求,在追求的实现上出现原地踏步的现象)

卡纳曼先生说他认为斯蒂文森-沃尔夫斯的论文“很引人注目”,并补充说“大量的累积证据表明伊斯特林悖论或许并不存在”。

于是我打电话给目前在南加州大学的伊斯特林先生,他已收到了一份斯蒂文森-沃尔夫斯的论文。他同意更富有国家的人们有更高的满意度,但他怀疑这种满意度是否来自于财富。他说,这些结果或许反映的是人们对调查的问题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他说,如果对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当国家更富有了以后人们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那么结果会更有说服力。在某些国家的确是这样。但在另外一些国家,特别在美国和中国,情况并非如此。

他对我说:“每个人都想证明伊斯特林悖论不成立,我也完全愿意相信它不成立,但我希望看到一项有根据的分析来说明这个结论。”。他说他个人很喜欢斯蒂文森女士和沃尔夫斯先生,但他认为他们提出了“一份非常粗糙的论文草稿,而缺少充分的证据”。

斯蒂文森和沃尔夫斯承认单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很散乱,但他们注意到,自从1970年开始调查以来,10个欧洲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满意度是上升的。日本的满意度也是上升的,而美国的满意度没有上升的最大原因,或许是因为在最近的时间里大多数工作者的小时工资没怎么增长。沃尔夫斯先生说:“时间序列上的证据的确很脆弱,但这些证据更吻合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伊斯特林的观点。”


结论究竟是什么?

经济增长自身当然不足以保证人们会更幸福 - 这是伊斯特林先生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以美国的一些重大医疗问题为例,比如心脏病的基础治疗非常糟糕,并不是因为缺乏充分的资源。最近的研究也发现,那些让人们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比如较短的上下班时间、与朋友共度时光等等,与更高的收入没什么关系。

但如果把这个结论推得太广就不对了。事实上,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那些国家在数字上变得更富有。经济增长还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令寿命更长、生命更健康,让人们可以有更多地旅行,去见多年未见的亲友,参观从未到过的地方。如果你更富有,你就可以决定花更少的时间工作,与朋友共度更多的时光。

富裕的物质生活是件很好的事情,看看那张图就可以明白,世界各地的人们看起来也都同意这一点。在此刻,当美国经济看来已陷入衰退,差不多十年间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没怎么增长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够记住为什么我们需要经济增长。


引用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幸福指数。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占头5位,原因是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富足。中国大陆位列125,香港则排名81。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8-06  
nereusposeidon 写道
我也要。怎么办呢?给谁呢?

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附近都有郊游的地方。集体自助游出行花费也很少,最多一两百。楼主待在什么城市?繁华到连郊游的地方都没有了?


可能是我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是我生活的地方,繁华到没有可以郊游的地方,而是因为我没钱没时间,所以没敢去。当然,所谓的“没钱没时间”是相对的,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松散”生活的”要求“,而”随意“的想去。

以前,曾有这样的做法:很早以前,计划去一次某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存钱,再协调时间,最后去了。但是,这种方式呢,让我觉得自己有那么点”悲哀“,可能是不健康的心态吧,也可能是自己的贪欲太强了吧。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8-06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尽的,不同的生活层次,不同追求,或许,当你达到那个 层次,你会发现,你的需求又发生变化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9-13  
"努力拼搏,哪怕最后只是“失败”二字,也在所不惜!"
这话是你说的么?怎么感觉好像是我说的?

"对金钱的理解和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把分为口袋里有钱和心中有钱,大致可以把人分成四类:口袋中无钱心中也无钱,活的快乐;口袋无钱心中有钱,活的痛苦;口袋有钱心中有钱,活的累;口袋有钱心有无钱,活的幸福"

努力往幸福的方向冲吧...兄弟....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9-13  
我要思考、创新、权力

然后我就有了金钱、生活、自由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9-14  
dk101 写道
nereusposeidon 写道
我也要。怎么办呢?给谁呢?

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附近都有郊游的地方。集体自助游出行花费也很少,最多一两百。楼主待在什么城市?繁华到连郊游的地方都没有了?


可能是我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是我生活的地方,繁华到没有可以郊游的地方,而是因为我没钱没时间,所以没敢去。当然,所谓的“没钱没时间”是相对的,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松散”生活的”要求“,而”随意“的想去。

以前,曾有这样的做法:很早以前,计划去一次某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存钱,再协调时间,最后去了。但是,这种方式呢,让我觉得自己有那么点”悲哀“,可能是不健康的心态吧,也可能是自己的贪欲太强了吧。


您理想的状况近似财务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
那个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