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tjava
  • 浏览: 17836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天津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阅读更多

用例建模指南:

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cn/rational/r-usecase-atm/

 

用例编写建议:

 

http://blog.csdn.net/ai92/archive/2006/06/10/784995.aspx

 

 

 

1.  用例之间要保持独立。不要让用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和前后顺序。
2.  一个完整的用例必须完整的描述执行结果。基本流和备选流一个都不能少。
3.  在用例中不要描述设计。用例应该着重于what而不是how。比如“系统将结果保存到xml中……”这就掺杂了设计的成分在里面了,也许这样会更好些——“系统保存结果……
4.  在用例中不要涉及GUI。
5.  使用序号和题目来标注用例中的基本流程。
6.  在基本流中不要引用备选流。基本流中引用了备选流,说明基本流的成功执行会受到备选流的影响,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也许你的基本流囊括了太多的东西,也许是你将一个独立的用例塞到了备选流里面。
7.  备选流中要描述是从基本流中哪个步骤或者其它备选流中开始的。
8.  备选流中要描述触发的原因。
9.  不要编写CRUD用例。CRUD即对数据库的读写改查,不建议为每一个操作创建一个用例。而是作为一个用例来写。在基本流中会有类似与例子中的语句:
    系统展示功能给管理员,有新建合同、编辑合同、查询合同、删除合同,管理员选择编辑合同……
而在备选流中,相应的要创建剩余的其它流程:新建合同、查询合同、删除合同……
当然,有些时候将其拆分到单独得用例中是有意义的。比如权限问题的限制。而大多情况下那只会让用例数量剧增,并影响你的心情。
10. 用例中要体现出必要的重复过程。例如“管理员可以重复3-6步骤,直至满意为止”。忽略了这句话可能会影响页面流的设计。
11. 不要编写重复的用例。当两个用例中都有大段的过程重复,也许你应该考虑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include用例(关于include、extend的区别请看RUP之用例间的关系》)。
12. “如果”的使用。先看下面的例子:
            X.X 关闭设计界面
       
如果设计人员未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则系统直接关闭界面;否则保存设计人员修改后的数据并关闭设计界面。
这里面使用如果来判断执行条件。这很类似于程序设计的风格,但是可能难于跟踪、实现和测试。好了,让我们去掉如果的判断:
              X.X 关闭设计界面
             
设计人员未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系统直接关闭界面。
              Y.Y 关闭设计界面并保存修改数据
              系统保存设计人员修改后的设计数据并关闭设计界面。
这就好理解多了,也容易跟踪了,但是你的用例中会多出很多繁琐的流程。
那到底用不用如果语句呢?这还要由你的团队来决策(就上面的例子而言,我更倾向于使用如果语句)。
13. 流程的顺序真的考虑全面了?你想过没有,用户为什么非要在第四步才开始访问数据库,而不是在一开始。如果这是可行的,那你就漏掉了一种场景。而这就可能影响到后续的设计。不要想当然的将它放在第四步,而是在用例中将可选的情况描述清楚。
14. 记得给你的用例分配权重。用例之间没有顺序,但是却存在着优先级。
用例建模指南:
用例(Use Case)是一种描述系统需求的方法,使用用例的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的过程就是用例建模。用例方法最早是由Iva Jackboson博士提出的,后来被综合到UML规范之中,成为一种标准化的需求表述体系。用例的使用在RUP中被推崇备至,整个RUP流程都被称作是"用例驱动"(Use-Case Driven)的,各种类型的开发活动包括项目管理、分析设计、测试、实现等都是以系统用例为主要输入工件,用例模型奠定了整个系统软件开发的基础。
<!----><!----><!---->

1. 什么是用例?

在介始用例方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传统的需求表述方式-"软件需求规约"(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传统的软件需求规约基本上采用的是功能分解的方式来描述系统功能,在这种表述方式中,系统功能被分解到各个系统功能模块中,我们通过描述细分的系统模块的功能来达到描述整个系统功能的目的。一个典型的软件需求规约可能具有以下形式:



采用这种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非常容易混淆需求和设计的界限,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部分的设计在内。由此常常导致这样的迷惑:系统需求应该详细到何种程度?一个极端就是需求可以详细到概要设计,因为这样的需求表述既包含了外部需求也包含了内部设计。在有些公司的开发流程中,这种需求被称为"内部需求",而对应于用户的原始要求则被称之为"外部需求"。

功能分解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这种方法分割了各项系统功能的应用环境,从各项功能项入手,你很难了解到这些功能项是如何相互关联来实现一个完成的系统服务的。所以在传统的SRS文档中,我们往往需要另外一些章节来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些内容使得SRS需求更象是一个设计文档。

1.1 参与者和用例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想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被开发出来的系统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就用例方法的基本思想。用例模型主要由以下模型元素构成:

  • 参与者(Actor)
    参与者是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并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他们代表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
  • 用例(Use Case)
    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 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通讯关联用于表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表示参与者使用了系统中的哪些服务(用例),或者说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用例)是被哪些参与者所使用的。

这大三种模型元素在UML中的表述如下图所示。



以银行自动提款机(ATM)为例,它的主要功能可以由下面的用例图来表示。ATM的主要使用者是银行客户,客户主要使用自动提款机来进行银行帐户的查询、提款和转帐交易。



通讯关联表示的是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在这一关系中哪一方是对话的主动发起者,箭头所指方是对话的被动接受者;如果你不想强调对话中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可以使用不带箭头的关联实线。在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信息流不是由通讯关联来表示的,该信息流是缺省存在的(用例本身描述的就是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对话),并且信息流向是双向的,它与通讯关联箭头所指的方向亳无关系。

1.2 用例的内容

用例图使我们对系统的功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有哪些参与者会与系统发生交互,每一个参与者需要系统为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例描述的是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对话,但是这个对话的细节并没有在用例图中表述出来,针对每一个用例我们可以用事件流来描述这一对话的细节内容。如在ATM系统中的"提款"用例可以用事件流表述如下:

提款-基本事件流

1. 用户插入信用卡

2. 输入密码

3. 输入提款金额

4. 提取现金

5. 退出系统,取回信用卡

但是这只描述了提款用例中最顺利的一种情况,作为一个实用的系统,我们还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其他情况,如信用卡无效、输入密码错、用户帐号中的现金余额不够等,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被称之为用例的场景(Scenario),场景也被称作是用例的实例(Instance)。在用例的各种场景中,最常见的场景是用基本流(Basic Flow)来描述的,其他的场景则是用备选流(Alternative Flow)来描述。对于ATM系统中的"提款"用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备选流:

提款-备选事件流

备选流一:用户可以在基本流中的任何一步选择退出,转至基本流步骤5。

备选流二:在基本流步骤1中,用户插入无效信用卡,系统显示错误并退出信用卡,用例结束。

备选流三:在基本流步骤2中,用户输入错误密码,系统显示错误并提示用户重新输入密码,重新回到基本流步骤2;三次输入密码错误后,信用卡被系统没收,用例结束。

通过基本流与备选流的组合,就可以将用例所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场景全部描述清楚。我们在描述用例的事件流的时候,就是要尽可能地将所有可能的场景都描述出来,以保证需求的完备性。

1.3 用例方法的优点

用例方法完全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从系统的外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的。在用例方法中,我们把被定义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并不关心系统内部是如何完成它所提供的功能的。用例方法首先描述了被定义系统有哪些外部使用者(抽象成为Actor),这些使用者与被定义系统发生交互;针对每一参与者,用例方法又描述了系统为这些参与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抽象成为Use Case),或者说系统是如何被这些参与者使用的。所以从用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于被定义系统的一个总体印象。

与传统的功能分解方式相比,用例方法完全是从外部来定义系统的功能,它把需求与设计完全分离开来。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主要用于表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系统的设计主要由对象模型来记录表述。另外,用例定义了系统功能的使用环境与上下文,每一个用例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服务。用例方法比传统的SRS更易于被用户所理解,它可以作为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针对系统需求进行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RUP中,用例被作为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基础,很多类型的开发活动都把用例作为一个主要的输入工件(Artifact),如项目管理、分析设计、测试等。根据用例来对目标系统进行测试,可以根据用例中所描述的环境和上下文来完整地测试一个系统服务,可以根据用例的各个场景(Scenario)来设计测试用例,完全地测试用例的各种场景可以保证测试的完备性。





回页首


2. 建立用例模型

使用用例的方法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过程就是用例建模,用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 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
    确定系统中所包含的参与者、用例和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例图描述的是关于系统功能的一个概述。
  • 用例规约(Use Case Specification)
    针对每一个用例都应该有一个用例规约文档与之相对应,该文档描述用例的细节内容。

在用例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建议的步聚是先找出参与者,再根据参与者确定每个参与者相关的用例,最后再细化每一个用例的用例规约。

2.1 寻找参与者

所谓的参与者是指所有存在于系统外部并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通俗地讲,参与者就是我们所要定义系统的使用者。寻找参与者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

  • 系统开发完成之后,有哪些人会使用这个系统?
  • 系统需要从哪些人或其他系统中获得数据?
  • 系统会为哪些人或其他系统提供数据?
  • 系统会与哪些其他系统相关联?
  • 系统是由谁来维护和管理的?

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抽象出系统的参与者。对于ATM机的例子,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找到更多的参与者:操作员负责维护和管理ATM机系统、ATM机也需要与后台服务器进行通讯以获得有关用户帐号的相关信息。



2.1.1 系统边界决定了参与者

参与者是由系统的边界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所要定义的系统边界仅限于ATM机本身,那么后台服务器就是一个外部的系统,可以抽象为一个参与者。



如果我们所要定义的系统边界扩大至整个银行系统,ATM机和后台服务器都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一部分,这时候后台服务器就不再被抽象成为一个参与者。



值得注意的是,用例建模时不要将一些系统的组成结构作为参与者来进行抽象,如在ATM机系统中,打印机只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将它抽象成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在一个MIS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系统往往只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不将其单独抽象成一个参与者。

2.1.2 特殊的参与者――系统时钟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系统内部定时地执行一些操作,如检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定期地生成统计报表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操作并不是由外部的人或系统触发的,应该怎样用用例方法来表述这一类功能需求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系统时钟或定时器参与者,利用该参与者来触发这一类定时操作。从逻辑上,这一参与者应该被理解成是系统外部的,由它来触发系统所提供的用例对话。



2.2 确定用例

找到参与者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参与者来确定系统的用例,主要是看各参与者需要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说参与者是如何使用系统的。寻找用例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针对每一个参与者):

  • 参与者为什么要使用该系统?
  • 参与者是否会在系统中创建、修改、删除、访问、存储数据?如果是的话,参与者又是如何来完成这些操作的?
  • 参与者是否会将外部的某些事件通知给该系统?
  • 系统是否会将内部的某些事件通知该参与者?

综合以上所述,ATM系统的用例图可表示如下,



在用例的抽取过程中,必须注意:用例必须是由某一个主角触发而产生的活动,即每个用例至少应该涉及一个主角。如果存在与主角不进行交互的用例,就可以考虑将其并入其他用例;或者是检查该用例相对应的参与者是否被遗漏,如果是,则补上该参与者。反之,每个参与者也必须至少涉及到一个用例,如果发现有不与任何用例相关联的参与者存在,就应该考虑该参与者是如何与系统发生对话的,或者由参与者确定一个新的用例,或者该参与者是一个多余的模型元素,应该将其删除。

可视化建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强团队的沟通,用例模型必须是易于理解的。用例建模往往是一个团队开发的过程,系统分析员在建模过程中必须注意参与者和用例的名称应该符合一定的命名约定,这样整个用例模型才能够符合一定的风格。如参与者的名称一般都是名词,用例名称一般都是动宾词组等。

对于同一个系统,不同的人对于参与者和用例都可能有不同的抽象结果,因而得到不同的用例模型。我们需要在多个用例模型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或"较佳")的结果,一个好的用例模型应该能够容易被不同的涉众所理解,并且不同的涉众对于同一用例模型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

2.3 描述用例规约

应该避免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由参与者和用例构成的用例图就是用例模型,用例图只是在总体上大致描述了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让我们对于系统的功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描述每一个有例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含在用例规约中,用例模型是由用例图和每一个用例的详细描述――用例规约所组成的。RUP中提供了用例规约的模板,每一个用例的用例规约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简要说明 (Brief Description)
    简要介绍该用例的作用和目的。
  • 事件流 (Flow of Event)
    包括基本流和备选流,事件流应该表示出所有的场景。
  • 用例场景 (Use-Case Scenario)
    包括成功场景和失败场景,场景主要是由基本流和备选流组合而成的。
  • 特殊需求 (Special Requirement)
    描述与该用例相关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和设计约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
  • 前置条件 (Pre-Condition)
    执行用例之前系统必须所处的状态。
  • 后置条件 (Post-Condition)
    用例执行完毕后系统可能处于的一组状态。

用例规约基本上是用文本方式来表述的,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事件流,也可以选择使用状态图、活动图或序列图来辅助说明。只要有助于表达的简洁明了,就可以在用例中任意粘贴用户界面和流程的图形化显示方式,或是其他图形。如活动图有助于描述复杂的决策流程,状态转移图有助于描述与状态相关的系统行为,序列图适合于描述基于时间顺序的消息传递。

2.3.1 基本流

基本流描述的是该用例最正常的一种场景,在基本流中系统执行一系列活动步骤来响应参与者提出的服务请求。我们建议用以下格式来描述基本流:

1)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数字编号以清楚地标明步骤的先后顺序。

2) 用一句简短的标题来概括每一步骤的主要内容,这样阅读者可以通过浏览标题来快速地了解用例的主要步骤。在用例建模的早期,我们也只需要描述到事件流步骤标题这一层,以免过早地陷入到用例描述的细节中去。

3) 当整个用例模型基本稳定之后,我们再针对每一步骤详细描述参与者和系统之间所发生的交互。建议采用双向(roundtrip)描述法来保证描述的完整性,即每一步骤都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描述:(1)参与者向系统提交了什么信息;(2)对此系统有什么样的响应。具体例子请参见附录。

在描述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时,需指出来回传递的具体信息。例如,只表述参与者输入了客户信息就不够明确,最好明确地说参与者输入了客户姓名和地址。通常可以利用词汇表让用例的复杂性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可以在词汇表中定义客户信息等内容,使用例不至于陷入过多的细节。

2.3.2 备选流

备选流负责描述用例执行过程中异常的或偶尔发生的一些情况,备选流和基本流的组合应该能够覆盖该用例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在描述备选流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起点:该备选流从事件流的哪一步开始;

2) 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会触发该备选流;

3) 动作:系统在该备选流下会采取哪些动作;

4) 恢复:该备选流结束之后,该用例应如何继续执行。

备选流的描述格式可以与基本流的格式一致,也需要编号并以标题概述其内容,编号前可以加以字母前缀A(Alternative)以示与基本流步骤相区别。

2.3.3 用例场景

用例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不同情况发生,称之为用例场景;也可以说场景是用例的实例,我们在描述用例的时候要覆盖所有的用例场景,否则就有可能导致需求的遗漏。在用例规约中,场景的描述可以由基本流和备选流的组合来表示。场景既可以帮助我们防止需求的遗漏,同时也可以对后续的开发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开发人员必须实现所有的场景、测试人员可以根据用例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

2.3.4 特殊需求

特殊需求通常是非功能性需求,它为一个用例所专有,但不适合在用例的事件流文本中进行说明。特殊需求的例子包括法律或法规方面的需求、应用程序标准和所构建系统的质量属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性能或支持性需求等)。此外,其他一些设计约束,如操作系统及环境、兼容性需求等,也可以在此节中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记录的是专属于该用例的特殊需求;对于一些全局的非功能性需求和设计约束,它们并不是该用例所专有的,应把它们记录在《补充规约》中。

2.3.5 前置和后置条件

前置条件是执行用例之前必须存在的系统状态,后置条件是用例一执行完毕后系统可能处于的一组状态。

2.4 检查用例模型

用例模型完成之后,可以对用例模型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之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检查:

  • 功能需求的完备性
    现有的用例模型是否完整地描述了系统功能,这也是我们判断用例建模工作是否结束的标志。如果发现还有系统功能没有被记录在现有的用例模型中,那么我们就需要抽象一些新的用例来记录这些需求,或是将他们归纳在一些现有的用例之中。
  • 模型是否易于理解
    用例模型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应该易于被不同的涉众所理解,因而用例建模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它的可理解性。用例的粒度、个数以及模型元素之间的关系复杂程度都应该由该指导原则决定。
  • 是否存在不一致性
    系统的用例模型是由多个系统分析员协同完成的,模型本身也是由多个工件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不同工件之前是否存在前后矛盾或冲突的地方,避免在模型内部产生不一致性。不一致性会直接影响到需求定义的准确性。
  • 避免二义性语义
    好的需求定义应该是无二义性的,即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需求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在用例规约的描述中,应该避免定义含义模糊的需求,即无二义性。




回页首


3. 系统需求

RUP中根据FURPS+模型将系统需求分为以下几类:

  • 功能(Functionality)
  • 可用性(Usability)
  • 可靠性(Reliability)
  • 性能(Performance)
  • 可支持性(Supportability)
  • 设计约束等

除了第一项功能性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都归之为非功能性需求。

3.1 需求工件集

用例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对于其他的非功能性需要用其他文档来记录。RUP中定义了如下的需求工件集合。

  • 用例模型:记录功能性需求
    • 用例图:描述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 用例规约:描述每一个用例的细节信息
  • 补充规约:记录一些全局性的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设计约束等
  • 词汇表:记录一些系统需求相关的术语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这些工件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其他形式的文档来补充说明需求。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需求都适保合用用例模型来描述的,如编译器,我们很难用用例方法来表述它所处理的语言的方法规则,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BNF范式来表述更加合适一些。在电信软件行业中,很多电信标准都是采用SDL语言来描述的,我们也不必用UML来改写这些标准(UML对SDL存在着这样的兼容性),只需将SDL形式的电信标准作为需求工件之一,在其他工件中对其加以引用就可以了。总之,万万不可拘泥于用例建模的形式,应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的长处。

3.2 补充规约

补充规约记录那些在用例模型中不易表述的系统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功能性
    功能性需求主要在用例模型中刻画,但是也有部分需求不适合在用例中表述。有些功能性需求是全局性的,适用于所有的用例,如出错处理、I18N支持等,我们不需要在所有的用例中描述这些功能性需求,只需要在补充规约中统一描述就可以了。
  • 可用性
    记录所有可用性相关的需求,如系统的使用者所需要的培训时间、是否应附合一些常见的可用性标准如Windows界面风格等。
  • 可靠性
    定义系统可靠性相关的各种指标,包括:
    • 可用性:指出可用时间百分比(xx.xx%),系统处于使用、维护、降级模式等操作的小时数;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通常表示为小时数,但也可表示为天数、月数或年数;
    • 平均修复时间(MTTR):系统在发生故障后可以暂停运行的时间;
    • 精确度:指出系统输出要求具备的精密度(分辨率)和精确度(按照某一已知的标准);
    • 最高错误或缺陷率:通常表示为bugs/KLOC(每千行代码的错误数目)或bugs/function-point(每个功能点的错误数目)。
  • 性能
    记录系统性能相关的各种指标,包括:
    • 对事务的响应时间(平均、最长);
    • 吞吐量(例如每秒处理的事务数);
    • 容量(例如系统可以容纳的客户或事务数);
    • 降级模式(当系统以某种形式降级时可接受的运行模式);
    • 资源利用情况:内存、磁盘、通信等。
  • 可支持性
    定义所有与系统的可支持性或可维护性相关的需求,其中包括编码标准、命名约定、类库、如何来对系统进行维护操作和相应的维护实用工具等。
  • 设计约束
    设计约束代表已经批准并必须遵循的设计决定,其中包括软件开发流程、开发工具、系统构架、编程语言、第三方构件类库、运行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等等。

3.3 词汇表

词汇表主要用于定义项目特定的术语,它有助于开发人员对项目中所用的术语有统一的理解和使用,它也是后续阶段中进行对象抽象的基础。

分享到:
评论
1 楼 supercode 2008-11-07  
哪几款建模工具有 描述用例规约的功能
好像pd里没有找到

相关推荐

    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zip程序开发文档软件开发文技术档下载

    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zip程序开发文档软件开发文技术档下载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zip程序开发文档软件开发文技术档下载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zip程序开发文档软件开发文技术档下载测试用例编写...

    A20 dragonboard测试用例编写说明书

    A20 dragonboard测试用例编写说明书,使用用于全志系列的linux和android开发。 里面有各个功能的测试说明和用例使用方法,脚本配置,shell测试方法

    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基于主要控件的测试用例的编写规范,主要是常见控件的测试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写测试用例的工程师。

    测试用例编写说明规范.docx

    怎么编写测试用例,编写测试用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编写测试用例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测试用例中需要有什么内容?编写测试用例的常用方法是什么?进行软件测试的常用方法是什么?这篇文章可以直接拿过去使用。测试...

    性能测试用例编写说明

    性能测试、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强度测试、稳定性测试、健壮性测试、功能测试、接口测试……,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测试类型名称,估计很少有人能准确的区分并说出定义来,至于对应的测试用例如何编写和执行,就更不用说...

    软件用例编写说明文档

    初学者的好东西 1. 什么是用例? 2. 建立用例模型 3. 系统需求

    2021最新产品需求模板系列-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doc

    2021最新产品需求模板系列-测试用例编写规范说明及模板.doc

    软件测试用例编写要点

    测试用例编写要点  前言: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编写测试用例的目的不在于验证软件达到的功能,而在于验证软件应该达到的功能.这样可以去除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  1.目的:统一测试用例编写的规范,以保证使用最有效的...

    常用的测试用例编写模板

    编写和维护测试用例 执行和记录测试结果 跟踪和管理测试进度 识别和修复软件缺陷 其他说明 本模板基于禅道测试管理工具,并针对不同的测试场景进行了优化。 模板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便于理解和填写。 模板提供了一...

    如何编写用例的方法和例子和描述

    UML中对用例的讲解和例子,和叙如何编写用例的方法述如何编写用例的方法。如何编写用例的方法

    图书管理系统测试用例

    图书管理系统的测试用例。基于aps.net 有图和实例,说明目录都是齐全。

    软件测试中OPENAPI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

    软件测试中OPENAPI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接口测试用例的编写方式实际上和普通测试用例即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编写测试用例都有用例编号,用例说明,前置条件,测试步骤和检验点五个要素。而前置条件的准备...

    测试用例说明

    如何编写测试用例,编写测试用例的注意事项等

    OPENAPI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

    首先编写测试用例都有用例编号,用例说明,前置条件,测试步骤和检验点五个要素。而前置条件的准 接口测试用例的编写方式实际上和普通测试用例即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编写测试用例都有用例编号,用例...

    用例文档编写指南

    针对用例文档的编写进行说明

    需求--编写有效的用例

    编写有效的用例,有30多个例子详细说明怎么编写用例,需求分析及项目经理人员必备。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