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yejava
  • 浏览: 125518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古代的中医 -七大名医传奇》摘录(一)

阅读更多

近四年没有读中医的书了,偶然看到罗大伦的这几本书,写的太好了,古代的这些医生的故事太让人感动了。罗博士考证很到位,分析也有理,难得的是语言表达轻松明快。很好的探究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环境及其个人性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追求,这是做事最大的原动力,这是很值得探究的,作者在这本书做了很好的研究和介绍。古人,特别是其中一些神人太全面了,儒、道、医、佛等各家都很精通,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个挑战,但作者对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都有所研究,也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古人的思想,中医辨证其实是个哲学思考的过程,这对于古人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基于自己基本看过就忘的特点,只好再浏览了第二遍,做一些摘录以免遗忘以备快速搜索,其中感人的细节都看不到了,只有在原书中才有。

 

 

1。李东垣
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南宋时金国人,出生于河北真定(先正定以南),李东垣家是当地望族,很有钱。但不同于一般的富家子弟,李东垣打小学习儒家思想,变得异常的严谨、端庄、洁身自好,每日做事谦恭、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时,因母亲病逝,自己却无能为力,从此发奋学医。师从“易水学派”开创人张元素,教材是张元素的《医学启源》 ,四年后学业完成,后经实践艺术渐进,在霍乱时创立“普济消毒饮 ”写在木板上供大家按方买药治疗霍乱。
 后遇元好问,成为好朋友。蒙古南征金国前夕又遭遇饥荒,李东垣竭力赈济灾民,饥荒过后很多人犯了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的病症,李东垣对这些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创立了独特的脾胃学说
蒙古南下后,李东垣开始教授自己的师弟王好古医术,王好古此后整理的医著《此事难知》记录了李东垣对他传授的医术。
李东垣南下逃亡后正式开始行医,他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还书写了30余万言的《伤寒会要》,但可惜这本书遗失了。
李东垣后来居住在山东,与范仲淹的后人范尊师,元好问成了朋友,与范尊师交往那是倍有面子的事,因为其祖上范仲淹清修苦节,而且政绩卓著,文官做到副总理,还在北宋武人稀缺的窘况下到西部边关驻防,震慑的外族不敢入侵。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对于中医界则留下“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这掷地有声的话。
1243年,62岁的李东垣离开山东回到家乡真定,在这最后8年里整理自己的学说,同时收了高徒罗天益,罗天益之后整理了《东垣试效方》 ,其他的《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在这个时期重新整理。
罗天益在整理完老师的书之后才开始写自己的《卫生宝鉴》,并把自己当年求师的信放在了目录前面,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尊敬。

补中益气丸:
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八味药
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有些网友患了痔疮,给我来邮件,说脱出多久了,我就是告诉买什么痔疮药,同时配合补中益气丸,结果就开始往回收了

2.朱丹溪

元朝人,生于1281年,名震亨,字彦修,因其住的地方叫丹溪,后世尊称为“丹溪翁”。
朱丹溪家是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参加举子考试,但他15岁时,他父亲不幸因病去世,朱丹溪记录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但这个打击还没有促使朱丹溪学医,但改变了他的性格,使他“尚侠气” ,就是喜欢打抱不平,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官司专业户,政府实施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政策要先取得朱丹溪的同意,不然就会有麻烦。这样的日子直到他30岁。
朱丹溪30岁时,他母亲病了,请了很多医生都搞不定,这迫使他自己开始研究中医,他研读了三年的《黄帝内经-素问》,然后自己开药治愈了母亲的病,什么是孝,朱震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但即使如此朱丹溪还是没有走上从医之路。
他36岁时,去参加了当时很火热的许文懿的朱程理学的课程学习,学习了四年,让朱丹溪的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很不幸的是他妻子因为庸医所误去世了,这促使他走上从医之路,“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开始济世活人。

此时的他,已经在许文懿门下经过了正统的理学训练,已经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所以当他再次翻开《素问》的时候,竟然发现其中字句从未有过的清晰,其理论从未有过地透彻。哲学真的不白读啊!

虽然这时朱丹溪对医理理解的很透彻,但他清楚自己很缺乏临床经验,于是开始游历各地,寻师访友增长见识。后来师从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弟子罗知悌,罗知悌也旁通金元四大家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是当时的集大成者,没想到的是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是他徒弟朱丹溪。

朱丹溪求师罗知悌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吃了三个月的闭门羹,但他每天都登门求见,即使被看门的斥骂,最后罗知悌认为这是一个诚心的可以传授的弟子,细细教导了朱丹溪。朱丹溪在这里学习了一年半。自此以后行医救人直到78岁去世,学者们、老百姓们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名,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他的名字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来称呼他,叫朱丹溪。

1487年,当时已经是明代,日本人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之后回国大力宣传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最终形成了与张仲景医方的“经方派”并立的“后世派”,后世派尊朱丹溪为“医中之圣”。

朱丹溪的医学思想:为杂病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具体理论参加其著作《格致余论》

3.缪希雍
明代人士,和东林党有密切交往,东林党这个背景是上进人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知识分子。
缪希雍小时候体质不好,三天两头生病,而他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之后家道沦落,亲朋好友都不亲近了,这种情况对缪希雍的性格产生了影响,使他“负气喜任侠”,交上了一些街头少年做朋友,但还好他有一个严格的妈妈纠正了人生的方向,让他回到了学习的途径上。
17岁那年,缪希雍换上了疟疾,折腾了一年都没有治好,他家有几本医书,于是缪希雍拿起《黄帝内经》来研究,最后忐忑不安的给自己开了个药方,不到10天,这疟疾竟然被他治好了。此事激起了缪希雍学医极大的兴趣,立志学医,他母亲也很支持他。
缪希雍很快把家里面的基本医书读完了,但没钱买书,只好到几街之隔的赵家借书看。赵家书可多了,当时和缪希雍一般年纪的叫做赵用贤,赵用贤的儿子就是刻印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赵开美,这个版本最接近原貌,源于宋代刻印的小字本,所以赵开美版叫做“宋本”。
缪希雍就这样白天开个科举补习班,晚上研读借来的医书渡过了10年
10年后,缪希雍告别母亲出外游历,曾为闽抚许孚远幕客,也就是在部队里历练过。许孚远打击当时在浙闽沿海一带很猖獗的倭寇很得力,虽然他是个文人,但他学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缪希雍后来师从马铭鞠。在游历过程中,缪希雍一身豪气,人特爽朗,没架子,人缘特好,见了面就不拿自个儿当外人,无论你是道士,还是毫无身份的樵夫,总之各种人他都和你诚心交往,肝胆相照。后来与刻印《嘉兴藏》的紫柏大师有一段交往。
缪希雍在治病中有一手用童子尿的绝活,他认为“这个童便,它性味咸寒,滋阴降火,能除骨蒸,解劳乏,用来治疗肺热咳嗽,那效果是最好的了,而且还能消除瘀血,化瘀生新”。如果孕妇发烧,他用井底泥敷敷在孕妇心口那里,敷在肚脐和丹田那儿,可以保护胎儿不受热邪的侵犯,不会因为发烧而伤了胎儿。中医认为,这个井底泥禀地中至阴之气,味甘而性大寒。
33岁时,缪希雍遇到了当时30岁的的王肯堂,王后有医学名著《证治准绳》。王肯堂也发现了缪希雍的时不时啃着“资生丸”的这个秘密。缪希雍摆脱小时候的体弱多病成为一个“身材魁梧,电目戟髯 ”的大侠形象用的就是这个资生丸 。这个资生丸,是调理脾胃的,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地消食。方子是:人参三两(我们可以用党参),白术三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二两,山楂肉二两,炙甘草五钱,炒山药一两五钱,炒黄连三钱,炒薏苡仁一两半,炒白扁豆一两半,白蔻仁三钱五分,藿香五钱,炒莲子肉一两五钱,泽泻三钱半,桔梗五钱,芡实一两五钱,炒麦芽一两。
研成粉末,做成药丸,每次服用两钱。这个方子现在有成药,同仁堂生产的叫“补益资生丸”。
这个方子里面,补脾阳的有了,那是人参、白术,补脾阴的也有,其中的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泄湿的有茯苓、薏苡仁、泽泻;其中的陈皮行肺气,使得补而不壅;麦芽、白蔻仁、藿香都是开胃气的,使得药物能够进入脾经胃经,走的是气分;山楂也是开脾胃的,但是它走的是血分;黄连可以清掉脾胃中的浮火;芡实是一味收敛的药,可以防止薏米等药物渗泻太过;桔梗是升清阳之气的,和方子里渗泻的药物互相配合,升清降浊。这个方子里面,阴阳、补泻、升降可谓都齐了,实在是一个考虑周全的方子,对于我们的脾胃系统非常的有好处。

缪希雍行医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东林党人,其中丁元荐 还向缪希雍拜师学医,后来将缪希雍的医学经验整理成《先醒斋笔记》,再经过后来整理就是现在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缪希雍的这些东林党朋友值得标记一下,特别是其中的杨涟 ,可谓百折不死,在监狱中受尽了酷刑,依然不死,仍然大骂阎党魏忠贤之流,最后留下血书一封,杨涟恐怕是明代最血性的人,具体细节见《明朝那些事儿》。
缪希雍因为不曾入仕,所以即便被点名成为东林党人,但还可以自由活动,成了东林党人中的联络人,为拯救东林党人做了很大贡献,当时他已经是80岁,还在驰马奔腾。缪希雍在81岁去世。
缪希雍,字仲淳,他小的时候身体虚弱,父亲早亡,他靠着自己的毅力,攻读医学,不但调养出了自己的豪侠之身,亦拯救了千万个病痛中的患者,他发温病学说之先轫,倡温邪自口鼻而入之学说,他的关于脾阴胃阴的论述,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的不足,他的药物学的论述,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同为明代药物学双璧,这些都是他对中医理论的重要贡献。他为人豪爽正直,疾恶如仇。他的一生,是豪情四放的一生,他的快乐,显现在给患者治好病后“攘臂自快”的豪情中,显现在听说哪里有病患会“千里必赴”的决心里。他用一生的所作所为,为我们诉说着什么是医道,什么是一个医生应该有的至高境界。
他与他的东林朋友们的故事,将会与他的行医故事一样,被永远地流传下去,为后世所赞叹,所感动。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