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yejava
  • 浏览: 125522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古代的中医 -七大名医传奇》摘录(二)

阅读更多

4.喻嘉言
明末人士,正值时局动荡之际,北有清兵南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喻嘉言45岁进入国子监,48岁失望地离开北京,明朝政府失去了一个报效国家的仕人但意外的给老百姓增加了一个名医。
喻嘉言回到老家江西的10年里治愈了大量患者,其名医之声鹊起,164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医著《寓意草》。喻嘉言的历史材料较少,在告别仕途后立马成为名医,按推测应该原本就是医学功底,其医方大多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喻嘉言是比较早使用舌诊的医生 。喻嘉言对于庸医的态度很坚决,当面给庸医难堪,要么直接驳斥他们,要把他们开的药扔掉,甚至立生死状跟人家打赌救治方子。
很多人感慨喻嘉言的治疗技术高超,但是没有人注意他这种高超的医术是怎么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寓意草》这本书的序言里,喻嘉言自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对于医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验,只是从小到现在,凡是我治疗的疾病、我碰到的病患,我都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思考,甚至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和病人一样,感觉我的身体和病人的身体都化成了一体,我的心也似乎变成了患者的心,患者的那种孤独、无助,那种痛苦、呻吟,都仿佛来到了我的身上,如果患者的病很快地好了,哪怕我的脑袋和骨髓扔掉了都不觉得可惜;如果患者的病没有好,我一定会殚精竭虑地思考,甚至患者的病没好,我的身体却先憔悴了。”这段话的原文堪称经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拿来《寓意草》拜读一下,绝对震撼人心。
清军南下后,喻嘉言出家为佛,同时继续深入医理,
病人患了病的时候,人的心是慌乱的,当然就更无法像平时那样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讲经的过程中,把平静的心态传递给了一个又一个的世人。医学的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讲呢?喻嘉言的心中开始豁然开朗起来。其实,喻嘉言本来就已经是个高人了,他有高超的医术,有慈悲心肠,只是这两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组合形式,他需要一个思想境界上的平台,将这两种东西承载起来,现在,这个平台终于找到了,他终于获得了境界上的提升,从此,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诞生了!
几年以后,喻嘉言蓄发下山,重新走进了世间,此时的喻嘉言已经达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不再像以前那样浮躁,而是强调治病与调心并重 ,因此获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
喻嘉言后来搬到常熟居住直到去世,并在这里传播医理,“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这是喻嘉言的话。喻嘉言开办的学校如同现在的中医大学 ,他自己做老师,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学医以前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喻嘉言还开创了温病学派的萌芽状态。

5.傅青主
明末人士,反清复明的斗士。
名傅山,字青主,山西人,自幼是个神童,可以说算是过目不忘(现在最让我想拥有的一项能力了)。之后15岁参加童子试就考了第一名,22岁娶了书香门第出身又美丽端庄的夫人张静君。
但继承了前面名医的传统,不幸降临在傅青主头上,他27岁时,他温柔贤惠的妻子因病去世了。这个事件对傅青主打击太大了,导致他之后终身未娶,原本信佛的他在失落的时候不是出家为佛而是出家为道士,并且写下“佛恩亦何在?在尔早死也! ”,这样责问苍天的句子,可见妻子的去世给他的打击有多大,这种打击大到了令他怀疑自己的信仰的地步。后来他研究医学后,刻意研究妇科,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傅青主女科》 ,这是出于他对逝去的妻子深深的爱,出于对自己无法挽救妻子生命的无比的内疚!

31岁时,他进入了进步学校三立书院,一年后,三立书院的老师袁继咸被迫·害押送进京,傅青主组织100多个学生跟在囚车后面为老师赴京伸冤,他们在京城散发传单,最后传到了崇祯皇帝那,最后解救了袁继咸,因此傅青主成了山西文人的领袖。

傅青主之后又遭受了打击,他侄子、兄长相继因病去世,之后明朝灭亡了,傅青主成了亡国奴,傅青主因此出家做了道士,当时38岁,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这位郭大侠是明处士。按推测,傅青主应该是在当道士的过程中学医的,傅青主所有的医方和治疗方法都用五行生克 来分析,这是他的医书的最显著的特点,而且,傅青主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善于补益 ,却不擅长外感病的治疗,这也与道家修炼擅长补益有相似之处。

之后傅青主下山游历各地进行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44岁时还参加了起义,但经过讨论决定只保存傅青主这个活口,因为他文笔好,众人都知道这是必死的起义,需要有人记载这次行动以感召更多的人。事后傅青主含着眼泪,写下了饱含悲愤之情的《汾二子传》,其中详细地记载了起义的过程,和最后壮士们慷慨赴死的过程,此文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傅青主一生都在自责,怎么没有在那场战斗中和大家一起死去。

49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朱衣道人案”,傅青主入狱,经过各种严刑逼供都没有让他承认反清复明的行动,曾绝世9日以示抗议,可见其不屈的意志!最后清政府没办法只好放了傅青主。傅青主出狱后到南方做了一次游历,之后发生了一个转折点,可能他发现清朝已经稳固了根基,武力斗争已经完全行不通了,自己能否做的只是与清政府不合作而已,所以一直称自己家为“侨居松庄”。正是这段日记,让傅青主完成了很多著作,包括《傅青主女科》,另外他的书法也达到至高境界,狂傲和洒脱,其气势之恢弘,其对章法之藐视都达到了令人动容的地步,尤其是他的草书作品,更是让人看了心旌摇荡,更有慑人的气魄。书法界公认,傅青主是中国最后一位草书大师



傅青主虽然反清,但还受到了康熙的召见,只是他的不合作态度差点让他丧命,只是康熙当时笼络汉人知识分子表现出相当的大度,让傅青主平安回家。傅青主老年时决定将自己的医学成就传给后人,通过秘密途径会色了陈士铎这个传人,陈士铎真是一个幸运儿啊,所以他的医书里面都托岐黄之名所写,实际上是傅青主,因为傅青主反清人士的身份,清政府是不会让他的著作流传的。

傅青主84岁去世,他生逢外族入侵的动荡岁月,但他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来抗争,来证明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骨气,什么是坚贞不屈!他的无畏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中国人。同时,他又开创了一代学术风气,他的哲学思想,他在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都位于同时代的顶峰,他怀着悲天悯人之心,苦攻医学,创造了许多独有建树的理论,尤其是他体恤妇女的悲苦,开创了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为后世妇科理论的成熟大开法门,令后世不知多少妇女得以摆脱病痛的折磨,实在是功德无量!
傅青主去世时,告诉后人不可以“内阁中书”的身份下葬,要穿上道袍入土,他至死不忘保持气节!最后,他被葬在太原的西山。
你为老百姓治疗了多少病,可能你自己都会忘记的,但是,老百姓会记得。傅青主下葬的那天,受过他恩惠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傅青主告别。送葬的人数居然达到了四千多人!
著有:《辨证玉函》,《辨证录》

6.徐灵胎
一生业余从医,但医术高明,所以后半生猛批庸医,好评注医书 。中医历史上比较搞怪的人,此人完全自学成才 ,对中医基本全是自己看书看会的

康熙32年(1693),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读书人家,小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记得快忘得也快(怎么跟我一样..),14岁时问老师那本经书最难学,得知是《易经》后就决心学《易经》去了,还写出了易经的论文,之后研究道德经,也写出了论文。18岁时按他父亲的意思学习了水力学,很快下有成就,20岁研究天文,考证了各个星星的运行状态,经度行次。厉害啊,学什么是什么。

 但按照惯例,不幸又降临了,徐灵胎哥一个五个,他是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先后病故,他爸也病倒了,这让好学的徐灵胎动起了学医的念头,这架学习机器一旦开动,雷霆万钧!从此,中医历史上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批评家和中医学家。
他首先开始研究《难经》,找来各个学问家对此书的注释,然后参照这些书籍,开始自己写一本注释《难经》的书,就是《难经经释》,他35岁时出版了。之后研究《神农本草经》,又写了一本《神农本草经百种录》,44岁时出版了。读医书写评注的同时,他没有丢掉本职工作,就是搞水利修运河。

徐灵胎其人,虽然外表豪放爽朗,但却实在是做了文人该做的一切,他是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的人,他的学问不偏不倚,根基深厚,他视恶如仇,对医学界的不良现象毫不留情,实在是中医界少有之人。

7.王孟英
清嘉庆13年(1808),王孟英出生在一个浙江杭州读书家庭,名士雄,字孟英。王孟英小时候身体不好,但病病歪歪中还是长大了,14岁时他父亲因病去世,这让他发奋学医,但光学习没饭吃啊,之后找朋友介绍工作,到婺州(现在浙江金华)做会计,他白天做会计,晚上攻读医书,当时才14岁!文献记录说此时的王孟英,下班以后连屋门都不出,就在屋子里看医书,经常一看就是深夜,有的时候实在看不明白了,就仔细地琢磨,甚至直到东方的天空发白。(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王孟英如此学习,却一直坚持了近十年。
这样学了三年后因为治好了盐业行业领导的病,被领导看中到领导那边做会计去了,这位领导还不忘推销王孟英的医术,结果很多病人来找他看病。还掏钱给他出书,《回春录》就是这么出版的。

王孟英20多岁后回杭州行医,虽然他医术高明,但只顾着治病却忘了收钱,还得了个外号:半痴,结果一辈子还是一贫如洗,手头只有一个砚台,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归砚录》,这本书写完时他51岁,一个51岁的人,在江湖上混了几乎一辈子,最后家当却只有一个砚台,从我们现在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角度看,他活得太失败,几乎可以作为成功学励志讲座的反面典型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彩的中医著作,救治了那么多的濒于死亡的患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成功的。

王孟英是温病四大家中的一位,他的《温热经纬》一书,是温病理论的巅峰之作,学术价值极高。

太平天国起义后,天下大乱,公元1860年,杭州失守,物价飞涨,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王孟英给人治病几乎也收不到钱,王孟英此时已经没有粮食吃了,他吃的麸子、糠。王孟英就是用这种东西来充饥,同时还给别人看着病。
在看病的同时,晚上却“闭户忍饥”,还写着书,他说晚上“悠悠长夜,枵腹无聊 ”于是就写了一本书,就是中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食疗的书籍,叫《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自己说自己是:“画饼思梅,纂成此稿”。我心中能够想象得到这样的情景,在惨淡的月光下,孩子们都饿着肚子睡了。瘦弱的王孟英望着摆在桌子上吃剩下的糠,心中一阵发酸。但是,他仍然拿起笔,来写下那些美味的食物的药用价值。这本书,他显然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后世,能够吃到各种山珍海味的,我们。

  • 大小: 20.9 KB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